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紫杉的相关记录
拼音Zǐ Shān
别名赤柏松(《盛京通志》),紫柏松(《蒙文汇书》)。
出处《东北药植志》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赤褐色,浅裂;枝密生,小枝互生。叶螺旋状着生,呈不规则两列,与小枝约呈45度角斜展,条形,长1.5~2.5厘米,宽2.5~3毫米,基部窄,有短柄,先端骤尖,上面光绿色,中脉隆起,下面有两条较边带宽2倍的灰绿色(干后淡黄褐色)气孔带。花单性异株;球花单生叶腋;雄花有雄蕊9~15,药室5~6;雌花有卵形淡红色胚珠。种子卵圆形,生于红色肉质的杯状或坛状的假种皮中,熟时紫褐色,有光泽,长约6毫米,上部有3~4钝纵脊,顶有小凸尖,种脐通常三角形或近方形,稀宽椭圆形;假种皮基部有数对鳞片。花期3~6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散生于山地林中。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双萜类化合物:紫杉宁、紫杉宁A、紫杉宁H、杉宁L等,另含坡那甾酮A、蜕皮甾酮、金松双黄酮。嫩枝含紫杉碱。茎皮含具抗白血病和抗肿瘤作用的紫杉酚。心材含紫杉素。
药理作用①降血糖作用
功能主治《本草推陈》:"利尿,通经。治肾脏病,糖尿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叶:1~2钱;小枝(去皮):3~5钱。
复方①治糖尿病:紫杉叶二钱。水煎,日服二次,连续用(如有恶心呕吐副作用,则停药;无副作用,可逐渐加量至5钱为止)。(《吉林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紫杉的相关记录
拼音Zǐ Shān
出处出自《东北药植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红豆杉科植物东北红豆杉的枝和叶。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围1m。树皮红褐色,有浅裂纹。小枝互生,枝平展或斜展,密生,小枝基部宿存芽鳞;一年生小枝绿色,秋后淡红褐色,二至三年生枝红褐色或黄褐色。冬芽淡黄褐色,芽鳞先端渐尖,背部有纵脊。叶螺旋状着生,排成不规则2列,V形斜展,长1-2.5(3.5)cm,宽2-3cm,直,稀微弯,先端通常凸尖,基部窄,有短柄,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中脉隆起,下面有两条灰褐色气孔带,气孔带较绿色边带宽二倍。雌雄异株,球花单生叶腋。种子卵圆形,紫红色,生于红色肉质的杯状或坛状的假种皮中,长约6mm,径5mm,上部具3-4钝脊,先端有小钝尖头,种脐三角形或近方形,稀宽椭圆形。花期5-6月,种子9-10月成熟。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耐荫树种,抗寒性强,散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地林中。
性状被皮红褐色,有浅裂;小枝密,互生,棕色或绿黄色,有稍突起的叶柄残基。枝的横切面灰白色至淡棕色,周围有较薄的栓皮,木质部细密,占绝大部分,年轮和放射线可见,髓部细小,棕色,常枯朽。叶易脱落,螺旋状着生,排成不规则2列,与小枝约成45度角斜展;叶片条形,长1.5-2.5cm,宽2.5-3mm,先端急尖,边缘反卷,基部狭窄,有短柄,上表面微皱缩,暗棕绿色或棕绿色,略有光泽,下表面棕色,中脉微隆起。气特异,味先微甜而后苦。
化学成分叶含紫杉素(taxinine)A、H、K、L,尖叶土杉甾醇(ponasterol)A,蜕皮甾酮(ecdysterone),金松双黄酮(sci-adopitysin)。
药理作用1.降血糖作用 紫杉碱对正常家兔皮下或静脉注射,作用不显着;但对高血糖者(肾上腺素性或食物性的)皮下或静脉注射 1-5mg/kg,有降血糖作用。
毒性紫杉碱为混合碱,紫杉碱A(自欧紫杉 Taxus baccata中提出者)毒性不大,对大鼠静脉注射5mg/kg或给豚鼠静脉滴注62mg/kg/小时,均无明显作用;紫杉碱B对大鼠静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4.5mg/kg;对猫静脉注射0.9mg/kg即引起血压骤降,0.53mgkg即引起心电图改变,对心肌有直接伤害作用。紫杉碱对小鼠腹水癌细胞有轻度抑制其呼吸的作用 (有效浓度为80μg/ml)。
性味淡;性平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主肾炎浮肿;小便不利;糖尿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叶,5-18g;小枝(去皮),9-15g。
复方①治糖尿病: 紫杉叶二钱。水煎;日服二次,连续用(如有恶心呕吐副作用,则停药;无副作用,可逐渐加量至五钱为止)。 (《吉林中草药》)②治肾炎浮肿,小便不利: 紫杉叶二钱,木通三钱,玉米须三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各家论述《本草推陈》:利尿,通经。 治肾脏病,糖尿病。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