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全国中草药汇编》里面关于蚱蜢的相关记录
拼音Zhà Měnɡ
别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
来源蚱蜢科昆虫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以干燥虫体入药。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定惊,消积。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小儿惊风,疳积。
用法用量每次2~4钱,小儿0.5~1钱。焙干研粉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蚱蜢的相关记录
拼音Zhà Měnɡ
别名直螽(《诗经》),蠜(《尔雅》)。
出处《纲目》
来源为蝗科昆虫稻蝗等的干燥全虫。秋季捕捉,晒干或风干。
原形态体长圆形,黄绿色。雌虫头至翅端长3.6~4.4厘米;雄虫长3~3.3厘米。头部略成方形,在复眼后方各有一条褐色纵带,由头部侧面伸至前胸背板的侧面。复眼椭圆形,位于头顶两侧,单眼3个,在复眼中间的头顶部。触角丝状,有多数小节组成;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较大,中、后胸背板较小。翅2对,前翅狭长,灰褐色,后翅阔,半透明,翅长超过腹部的末端。足3对,灰褐色,跗节8节,具2爪,后肢的腿节特大,善于跳跃。腹部可见11节,第1节两侧有听器,雌虫腹部的末端有产卵管。
生境分部分布几遍全国。
性味辛甘,温。
功能主治治小儿急慢惊风,百日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只;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小儿惊风: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纲目拾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蚱蜢的相关记录
拼音Zhà Měnɡ
英文名Grasshopper
别名蛗螽、蠜、螽、蟅 蟒、蚮、百蜷、蛨虴、虴蛨、簸蝩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蝗科动物飞蝗、中华稻蝗、稻叶大剑角蝗等多种昆虫的成虫。
原形态1.飞蝗,体长约5.4cm,黄褐色。头顶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触角丝状,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纹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8腹节上有气门8 对,末端有尾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草地、农田。
化学成分血淋巴含凝集素(agglutinin),2-氨基乙基膦酸(2-aminoethylphosphonic acid),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孕烯醇酮(pregnenolone),黄体酮(progesterone),睾酮(testosterone),5α二氢睾酮(5α-dihydrotestosterone),雌酮(estrone),雌二醇(estradiol),蜕皮素(ecdysone),血脂减少因子(hypolipidemic factor),反映糖蛋白(lipoglycoprotein),血淋巴蛋白(hemolymph protein),20-羟基蜕皮素结合蛋白(20-hydroxyecdysone binding protein),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磷脂(phospolipid)及联结到蛋白上的保幼激素Ⅲ(junvenile hormoneⅢ),血管加压素样神经肽(vasopressin-like neuropeptide)。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尽可能质,焙酥,研粉。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止咳平喘。主小儿惊风,破伤风;百日咳;哮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只;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小儿惊风: 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纲目拾遗》)②治急慢惊风: 霜降后取蚱蜢风干,用十个或七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 (《百草镜》)③治破伤风: 霜降后蚱蜢,晒干,用十数个,瓦上煅存性,酒下。(《救生苦海》)④治鸬鹚瘟(其症咳嗽不已,连作数十声,类哮非哮,似喘非喘,小儿多患此): 蚱蜢十个。煎汤服。 (《纲目拾遗》)⑤治鸬鹚郁(小儿有之,其症如物哽咽,欲吐难出之状,久之出痰少许,曰久必死): 干蚱蜢煎汤服。 (《百草镜》)⑥治冻疮: 蚱蜢,风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 (《养素园传信方》)⑦治痧胀: 蚱蜢五、六个。煎汤温服。(《养素园传信方》)⑧治三日疟: 蛗螽,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巴。(姚可成《食物本草》)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风),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