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z
螲蟷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螲蟷的相关记录

拼音Zhì Dānɡ

别名蜘蛛、蛈蝪(《尔雅》),颠蟷虫(《本草拾遗》),蛈母(《纲目》)。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螲蟷科动物螲蟷全虫

原形态体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余。全身黑褐色。头胸部比腹部较大,口小,位于头端,适于吮吸;头胸部上面前端有单眼4对;下面有附肢6对,第1对螯状,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者末节膨大成交配器。余4对为步足。胸部背面中央有U状沟。腹部卵圆形,有7对白色带纹,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尾端有疣状纺锤突2对,尖端有小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液,而抽丝。

性味①《本草拾遗》:"有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一切丁肿,附骨疽蚀等疮,宿肉赘瘤,烧为束和腊月猪脂敷之。亦可同诸药为膏,主丁肿出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螲蟷的相关记录

拼音Zhì Dānɡ

英文名Trap spider

别名土蜘蛛、颠蟷虫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螲蟷科动物螲蟷的全虫。

原形态螲蟷,体长椭圆形,长10mm,头胸部大于腹部。口小,位于头端,头胸部上面前端有单眼4对。下面有附肢6对,第1对螯肢,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者末端节膨大成交配器。其余4对为步足。胸部背面中央有U状沟。腹部卵圆形,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尾端有疣状纺缍突2对,尖端有小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液而抽丝。全体呈黑褐色,腹部有白色带纹7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穴居土中。

性味味咸;性寒;有毒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解毒蚀疮。主疔疮肿痛;附骨疽;赘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中国药用动物志》:“本品有毒,用之宜慎。”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主一切丁肿,附骨疽蚀筹疮,宿肉鼓癌,烧为末和腊月猪脂效之。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蟅虫
下一篇:蜘蛛香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