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乌鱼蛋的相关记录
拼音Wū Yú Dàn
出处《药性考》
来源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等的缠卵腺。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海螵蛸"条。
性味《药性考》:"咸。"
功能主治《药性考》:"开胃利水。"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乌鱼蛋的相关记录
拼音Wū Yú Dàn
英文名cuttlefish roe
别名针乌贼、金乌贼
出处出自《药性考》;《纲目拾遗》:乌鱼蛋,产登莱。乃乌贼腹中卵也。《药性考》以为即雄鱼白。
来源药材基源: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和金乌贼等的缠卵腺。
原形态1.无针乌贼,软体中等大,背腹扁,胴部卵圆形,一般长约157mm,约为宽的2倍。头部长约29mm,眼大,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头部中央有口,口吸周围有腕4对和触腕1对。各腕长度相近,顺序为4>1>3>2,内侧有吸盘4行,吸盘大小相似,吸盘腔壁上的角质环外缘具尖锥形小齿;惟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特点是基部约占全腕1/3处的吸盘特小,中部和顶部吸盘正常。触腕长度一般超过胴长,触腕穗狭小,长约40 ,其上有吸盘20行,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外缘具方圆形小齿。头部的腹面有一漏斗器,漏斗管下方体内的墨囊相通,可由漏斗排出黑液御敌。生活时,胴背有明显的白花斑,雄者斑大,雌者斑小。胴部两侧有肉鳍,全缘,前端较狭,向后渐宽,左、右两鳍在末端分离。胴后腹面末端有一腺孔,捕获后常有红褐色液体流出。外套腔背面的内壳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3倍,角质缘发达,末端形成角质板,横纹面呈水波形,末端无骨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 1.栖息于海底,每年春、夏季之际,从越冬的深处向岛屿附近浅水处洄游。产卵适温为16-19℃,卵多产在海藻丛中,有黑色胶膜包被,葡萄状,长径6-7mm,以月余孵出的稚仔,背斑明显,活动性强。肉食性,以甲壳类及小鱼为食。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胃;肾经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主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30g。
各家论述《药性考》:开胃利水。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