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桑耳的相关记录
拼音Sānɡ ěr
别名桑菌、木麦(《别录》),桑上寄生(《证类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鸡(《广菌谱》)。
出处《本经》
来源为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治肠风,痔血,衄血,崩漏,带下,妇人心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桑耳,善祛子脏中风热,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热积聚,积聚去,不难成孕。《本经》专取黑者达肾,赤者走肝,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机,具见言外矣。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癖饮积聚,及肠风泻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症咸宜用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桑耳的相关记录
拼音Sānɡ ěr
英文名Jew's Ear>别名桑菌、木麦、桑上寄生、桑檽、桑上木耳、桑鸡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银耳科银耳属和木耳科木耳必可食用真菌的子实体。
原形态1.银耳 子实体纯白色,胶质,半透明,宽5-10cm,由多数宽而薄的瓣片组成,新鲜时软,干后收缩。担子近球形,纵分隔,(10-13)μm×(9-10)μm。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6-8.5)μm×(4-7)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腐本上。
性味甘;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散结。主衄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喉痹;症瘕积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留饮宿食: 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②治心下急痛: 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濒湖集简万》)③治少小鼻衄,小劳辄出: 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肘后方》)④治遗尿且涩: 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巴,日三服。(《圣济总录》)⑤治五痔: 桑耳二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钦调下二钱。 (《圣惠方》)⑥治崩中、带下: 桑耳烧令黑,为末,酒服方寸巴,日二服。(《千金方》)⑦治血崩: 桑耳(缎存性,研细)、香附(童便炒黑,研纲)。每用桑耳灰二分,香附末三分,泼醋汤空心调服。(《本草经疏》)⑧治咽喉痹痛: 五月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便民图纂》)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桑耳,善祛子脏中风热,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热积聚,积聚去,不难成孕。《本经》专取黑者达肾,赤者走肝,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机,具见言外矣。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腰次积聚,及肠风泻血,施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症咸宜用之。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