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子芪
蜂子芪和地蜂子是同一种中药材,是后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个地区的叫法,蜂子芪目前最早的记录于《四川中草药》,为蔷薇科植物三叶委陵菜和中华三叶委陵菜的根及全草为蔷薇科植物三叶委陵菜和中华三叶委陵菜的根及全草。在中医上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和作用。
蜂子芪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华本草》上介绍蜂子芪具有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对咳嗽、痢疾、肠炎、痈肿疔疮、烫伤、口舌生疮、骨髓炎、骨结核、瘰疬、痔疮、毒蛇咬伤、崩漏、月经过多、产后出血、外伤出血、胃痛、牙痛、胸骨痛、腰痛、跌打损伤都有良好的作用。
蜂子芪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用于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过多、骨髓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骨结核、烧烫伤、毒蛇咬伤。的功效。主要作用为用于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过多、骨髓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骨结核、烧烫伤、毒蛇咬伤。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如何食用
食用蜂子芪对肺、大肠、胃、肝有好处,味道较苦、比较涩嘴,凉蜂子芪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本味药材用量在10-15克,把药磨成粉末,再用水冲后服用服,1-3克,或也可以用本味中药材把握好本味药材用量以后用来泡酒喝。如果只是外用的,取适量本味中药材,捣烂药材敷于患处,或煎煮后洗于患处或身体即可,或把药磨成粉末,再用水冲后服用敷于患处。
概况
生境分部。
一、中药材植株生长于海拔0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及疏林下阴湿处。
二、中药材植株生长于海拔00-800m的草丛中及林下阴湿处。
一、
二、
采收储藏
夏季采挖带根的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原始形态
一、三叶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高8-2-5厘米。有纤匐枝或不明显。根分枝多,簇生。花茎纤细,直立或上升,被疏柔毛。基生叶掌状三出复叶,连叶柄长4-30厘米;托叶膜质,褐色,外被稀疏长柔毛;小叶片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多数急尖锯齿,两面疏生平铺柔毛,下面沿脉较密;茎生叶1-2,小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柄很短,叶边缘锯齿减少;托叶草质,呈缺刻状锐裂,有稀疏长柔毛。花两性;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直径0.8-1厘米;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渐尖,副萼片5,披针形,先端渐尖,与萼片近等长,外被平铺柔毛;花瓣5,长圆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圆钝,淡黄色;花柱近顶生,上部粗,基部细。成熟瘦果卵球形,直径0.5-1毫米,表面有显着脉纹。花、结果期间3-6月。
2.中华三叶委陵菜 与三叶委陵菜主要不同点是:本变种茎和叶柄上柔毛较密。小叶两面被开展柔毛或微开展柔毛,尤其沿脉较密,小叶片菱状卵形或宽卵形,边缘具圆钝锯齿,花茎或纤匐枝上托叶卵圆形且全缘,极稀先端2裂,花、结果期间4月、5月。
性状
性状鉴别 三叶委陵菜 根或茎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哑铃形、微弯曲、有的形似蜂腹、长。
一、5-4厘米、直径0.5-。
一、2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皱纹和突起的根痕及须根、顶端有叶柄残基、被柔毛。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深棕色或黑褐色、中央色深、在扩大镜下可见白色细小结晶。气微、味微苦而涩、微具清凉感。
显微鉴别 根或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淡棕黄色。皮层狭窄、4-10余列细胞。韧皮部筛群易见。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数个或10余个成群。射线较宽。髓部发达。本味中药材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窄:内皮层较特殊、有2层、其中间隔有两层薄壁细胞、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韧皮部较宽、可见筛管群。形成层呈环。木质部导管较少、作放射状排列。髓部小。本味中药材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根或茎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直径3-17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飞鸟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4分粒组成。梯纹和网纹导管直径7-3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0-30μm。此外、有木栓细胞及非木化的薄壁细胞。
中药材别名就是同种药材不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