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
犀牛角和犀角是同一种中药材,是后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个地区的叫法,犀牛角在《本经》里就已经记载过,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在食用犀牛角需要注意的是①,妇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气。
犀牛角的功效与作用
犀牛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斑疹、吐血、衄血。的功效。主要作用为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斑疹、吐血、衄血。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如何食用
食用犀牛角对入心、肝一、《本草蒙筌》:入阳明、《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少阴有好处,味道较苦、酸、咸,寒性较大
禁忌
《中药大辞典》
一、《雷公炮炙论》妇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气。
二、《本草经集注》松脂为之使。恶藋菌、雷丸。
三、《纲目》升麻为之使。恶乌头、乌喙。
四、《本草经疏》痘疮气虚无太热者不宜用;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
概况
药材原始形态
一、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
一、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是没有毛的。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
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二、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
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中药材植株生长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
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三、苏门犀,又名:双角犀。
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
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性状
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
主产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一、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或白犀的角。角形长大、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五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
二、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长3-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细。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相关记载
一、《纲目》: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
二、《本草经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疽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耳。
三、《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伤寒热毒闭表,烦热昏闷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搀入药中,取汗速如响应。仲景云: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者,正以此两物俱入阳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每致疑词,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热,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于升麻也。倘中气虚弱,脉细无神,及痘疮血虚,真阴不足等证;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当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补剂用之。
四、《本经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黄汤为专药。若患久气虚,又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气也。痘疮之血热毒盛者,尤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而结痂后余毒痈肿,则又不忌;惟气虚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备注
一,犀角是一味清营血,解热毒的药物,配以牛黄或羚羊角,则清心定惊;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配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参等,则凉血清热。
二,犀角,鲜生地都能清热凉血,鲜生地长于养阴生津,犀角则偏于解毒定惊。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但犀角与石膏相同,以治气血两燔,则功效甚好。
三,阅读前人方书,在方剂中用犀角的颇多,这说明当时犀牛较多。现在世界上犀牛已成稀有动物,犀角一药,货源日少。因此,为了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即必须积极的寻找代用的药物。
四,目前临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双角作为犀角的代用品。按《别录》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据上所述,则水牛角的功效与犀牛角相似。《中药志》引用天津市药政局的调查报告说,天津市某市民用水牛角治疗小儿热症十数年,有较好效果,也建议临床试用。
五,水牛角的一般本味药材用量为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钱。
中药材别名就是同种药材不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