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
灯盏花和灯盏细辛是同一种中药材,是后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个地区的叫法,灯盏花在《云南中草药》里就已经记载过,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根及全草为菊种植物短葶飞蓬的全草。在中医上认为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络止痛、消积的功效和作用。
灯盏花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华本草》上介绍灯盏花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络止痛、消积的功效。对感冒;风湿痹痛;瘫痪;胃痛;牙痛;小儿疳积;骨髓炎;跌打损伤都有良好的作用。
灯盏花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络止痛。用于感冒头痛、牙痛、胃痛、风湿疼痛、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瘫痪、骨髓炎。的功效。主要作用为用于感冒头痛、牙痛、胃痛、风湿疼痛、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瘫痪、骨髓炎。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如何食用
食用灯盏花对肺、胃、肚有好处,辛、微味道较苦,性温和灯盏花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本味药材用量在9-15克,或蒸蛋。如果只是外用的,取适量本味中药材,捣烂药材敷于患处。可以临床应用于以灯盏花为主,结合其它中西医疗法,治疗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神经炎、慢性蛛网膜炎等后遗瘫痪症,有一定疗效。初步观察31例,临床治愈36%,显着好转42%,好转12%,无效10%。其中以脑溢血后遗瘫痪疗效较好。用法:㈠灯盏花14棵(约10克蒸鸡蛋1个,或炖猪脚服,每日1次。㈡灯盏花500棵(430克左右),浸白酒(浓度不限)500毫升。每次10毫升,日服3次。e灯盏花注射液4~6毫升,每日或隔日穴位注射1次,每穴1毫升(相当生药0.5克)。所用穴位为一般治瘫穴,如头面部取颊车、地仓等,上肢取肩髃、曲池、养老、合谷等,下肢取环跳、足三里、新伏兔、阳陵泉等。治疗过程中,同时辅以维生素B1或B12、加兰他敏、当归注射液等穴位注射,以及按摩推拿、新针等。
概况
生境分部中药材植株生长于向阳坡地。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采收储藏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原始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或茎粗壮,其上密生纤细的须根。叶为单叶,基生叶密集,匙形,长3-5厘米,宽。
一、2-。
一、5厘米,两面有毛,边缘常皱波状,基部下延成柄,柄带红色;茎生叶长圆形,长仅2厘米,宽约0.6厘米。头状花序顶生,常单个,边缘有2列紫色舌状花,中央为黄包管状花。瘦果扁平,有柔软的冠毛。开花期间夏季。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2-5厘米。根或茎长1-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着生多数圆柱形细根、直径约1毫米、表面淡褐色至黄褐色。茎圆柱形、直径1-2毫米、表面黄绿色至淡棕色、具细纵棱线、被白色短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有髓或中空。基生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卵状披针形、匙形、阔披针形、阔倒卵形、长2-8厘米、宽4-11毫米、黄绿色、先端短尖或浑圆、基部渐狭、全缘;茎生叶互生、披针形、长8-40毫米、宽2-6毫米、基部楔截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瘦果扁倒卵形。气微香、味辛、微苦。
以根或茎粗壮、细根多、色绿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被角质、厚2-4μm、有非腺毛及少数遥毛、皮层外侧有厚角细胞1-4层。内歧层不明显、韧皮部外侧的中柱鞘纤维呈新月形、木质部内侧纤维成束;导管类圆形、成群、直径10-30μm。髓部薄壁细胞排列疏松、类圆形、可见淀粉粒。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木栓化。皮层宽广、为框图切面的1/3、分泌道偶见。内皮层可见凯氏点。形成层成环、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类圆形;直径10-40μm。
粉末特征:黄棕色。一、非腺毛两种。一种由4-8个细胞组成、顶端一个细胞尾尖并具稀疏壁疣、基部细胞直径可达70m以上;另一种非腺毛由5-6个细胞组成、顶端一个呈扁平线形、基部细胞直径20-30μm、顶端的扁平线形细胞易脱落、余下部分呈遥毛状、但不分泌腺液。二、腺毛头部由2-5个细胞组成、含黄色分泌物、柄为8-10个细胞组成、排列列成2列、基部直径20-30μm。三、花粉粒类于形、黄色、具3孔沟、有刺状突起、直径20-30μm。四、气孔椭圆形、直径30-35μm、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垂周壁波状、有的可见角质纹理。五、导管、网纹、螺纹、直径10-50μm。六、木纤维淡黄色、常成束、木化、长梭形、壁孔沟明显、直径10-30μm、长80-200μm。七、中柱鞘纤维成束、木化、淡黄色、直径10-20μm、长200-600μm。
中药材别名就是同种药材不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