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肚齐
海肚齐和海胆是同一种中药材,是后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个地区的叫法,海肚齐在《本草原始》里就已经记载过,为球海胆科动物马粪海参胆及光棘球海胆、长海胆科动物紫海胆或刻肋科动物细雕刻肋海胆及北方刻肋海胆等的石灰质骨壳为球海胆科动物马粪海胆、光棘球海胆或刻肋海胆科动物细雕刻肋海胆、北方刻肋海胆等的石灰质骨壳。在中医上认为具有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和作用。
海肚齐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华本草》上介绍海肚齐具有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对瘰疬痰核;哮喘;胝肋胀痛;胃痛都有良好的作用。
海肚齐具有软坚散结、化痰。用于淋巴结结核、痰积不化、胸胁胀痛。的功效。主要作用为用于淋巴结结核、痰积不化、胸胁胀痛。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如何食用
食用海肚齐对肝、肾、胃有好处,咸,属于性味平和的一味中药材海肚齐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本味药材用量在3-9克,把药磨成粉末,再用水冲后服用,每次2克。食用举例:治颈淋巴结核:海胆二钱,海藻五钱,夏枯草五钱,浙贝母三钱。
概况
生境分部主产山东及河北沿海地区。
采收储藏
捕捉后,去掉肉及棘刺,洗净,晒干。采收后就可以炮制药材了,继续了解海肚齐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残肉、棘刺及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中华本草》
药材原始形态
一、马粪海胆
全体呈半球形,直径约3-5厘米,常呈灰绿色、灰褐色或棕灰色,密生能活动的棘。将棘除去后,则露出坚硬的壳。扁凹而有口的一面称口面,与其相对的隆起面称反口面。口面有5枚钙质齿从口内露出,其四周为围口区,不生棘。反口面中央有肛门,其周围有效块壳板,包括筛扳1、生殖板4及眼板。另一部分壳板成为相间排列的5个步带和5个间步带,在赤道部步带和间步带几乎等宽。步带板上每4对管足孔排列成斜弧形;大疣很小,排成纵行;中疣和有孔带中间的疣排列成水平的横行。间步带板上有1个大疣和5-6个中疣排成纵行。棘短,长仅5-6毫米。
栖息于海滨砂砾底、海藻间或石缝中。分布辽宁、河北、山东,以至浙扛、福建沿海。
二、光棘球海胆,又名:大连紫海胆。
形态与上种相似。全体呈半球形,直径可达8-10厘米,常呈紫褐色、黑紫色。壳薄而脆。口面平坦,反口面隆起。步带较窄,约为间步带的2/3,但到围口区边缘却等于、或反比间步带略宽。步带板上每6-7对管足孔排成斜弧形,有大疣1个,中疣2-4个和多数小疣。赤道部各间步带板上有1个大疣,大疣上方和两侧有15-22个中疣和小疣。棘大小不等,大棘粗壮,长可达3厘米。
分布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北部的沿海。
三、细雕刻肋海胆
体呈高圆锥形,直径通常4厘米。大棘扁平,在黄褐或灰褐色的底子上,带有红紫色的横斑,有时亦可见到白色者。围肛部具跟板5、生殖板5;间步带和步带各5个,互相间隔,步带板的水平缝合线呈三角形凹痕。赤道部各步带板有大疣、中疣各1个,小疣多数。各间步带板有3个大疣,及多数中疣、小疣。间步带管足孔6行,宽度比步带板小。
栖息于浅海细沙泥底,常借海藻或碎壳隐蔽。北自大连,南至海南岛均有分布。
四、北方刻肋海胆
形似上种而壳较低矮,大棘浅灰褐色,无红紫色斑纹,仅基部为黑褐色。赤道部以上步带板的水平缝合线上凹痕边缘有些倾斜,内端深陷成孔状。
栖于泥沙底的浅海中。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浙江等地沿海。
性状
干燥的骨壳呈中空的半球形、直径3-4厘米、厚约2-3厘米、较扁平的一面为黄棕色、中央有圆形口孔、围口部略向内凹下、口内边缘着生5个U字形互相连接的薄片状齿。背面棕色、隆起、其中心有一个十角星状的孔、为顶端系统脱落后所形成、从顶端系统至口孔有石灰质骨板、辐射状排列成10带、颇有规则。其中5带较狭、疣状突起较小、其外侧有无数细孔的为步带区、与步带区间隔排列的5带有较大的疣状突起、而无细孔的为间步带区。质坚硬而轻、不易折断、断面呈淡蓝色。气微、味辛。
中药材别名就是同种药材不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