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l
鹿角菜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鹿角菜的相关记录

拼音Lù Jiǎo Cài

别名猴葵,鹿角(《南越志》),纶(《通志》),赤菜(《闽书》),山花菜(《岭南采药录》)。

出处《食性本草》

来源海萝科植物海萝藻体

原形态藻体紫红色,高4~10厘米,可达15厘米;自盘状固着器丛生具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分枝处常缢缩。枝可达4毫米宽,亚圆柱形。内部组织疏松或中空。藻体有时出现扁塌的现象。四分孢子囊散布在皮层中,十字形分裂。成熟的囊果很小,圆球形或半球形,突出表面,密密地散布在藻体上。

生境分部我国沿海,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的基隆、雷州半岛的硇州岛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含氮2.36%,可溶盐12.76%,水浸后灰分4.04%,碘0.0043%,氧化钾1.54%,氯化钾2.44%。灰分中含钠、钾、硅、铝、磷、铁、钙、镁、硫、锰、铜、钛、硼;粘液内含甲基半乳糖甙、3,6-去水半乳糖二甲基缩醛、甲基木糖甙琼脂二糖二甲基缩醛D-半乳糖以及由半乳糖、木糖、2-酮基葡糖酸和3,6-去水半乳糖组成的硫酸多糖。又含牛磺酸。

性味咸,寒。

功能主治清热,消食,化痰。治劳热,痰结,痞积,痔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浸酒。

注意①《养生要集》:"食之动嗽。"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鹿角菜的相关记录

拼音Lù Jiǎo Cài

别名鹿角棒、鹿角豆

来源药材基源:为墨角藻科植物鹿角菜的藻体。

原形态藻体黄褐色,软革质,干后变黑色,一般高6-7cm,个别可达14.5cm,柄亚圆柱形,较短,其上二叉分枝2-8次,上部叉状分枝角度较狭而不等长,且上部分枝的节间比下部的长;下部二叉分枝较为规则,叉状分枝角度较宽。繁殖时,双叉分枝的顶端膨大,形成生殖托,为纺锤形,较普遍分枝粗,有特殊的柄。至秋季,生殖托变为近圆柱形或棍棒状。成熟的生殖托为长角形;表面有显着的结节形瘤状突起,使分枝变得粗壮畸形。藻体髓部,由纵行的丝状细胞组成,且有粘液。基部固着器圆锥形盘状。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中潮带岩石上,在内湾隐蔽处风浪较小的岩石上,藻体分枝生长繁茂。

性状性状鉴别 藻体呈团状,黑色,表面有白霜。展平后,长6-7cm,有的可长达14cm,主干甚短,有叉状分枝,2-8次,有时可见分枝顶端有长角形生殖托,表面有瘤状突起,使分枝变粗且畸形。固着器锥状盘形。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含褐藻酸(alginic acid),粗蛋白,甘露醇(mannitol),钾,碘等。

性味咸;大寒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劳热骨蒸;痰热咳嗽;肺结核;瘿瘤;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上一篇:鹿角霜
下一篇:鹿角草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