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蒿
蜈蚣蒿和蓍草是同一种中药材,是后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个地区的叫法,蜈蚣蒿在《本经》里就已经记载过,上品载有蓍实,《别录》里就已经记载过,谓:"生长少室(今河南登封县境内,嵩山也),八月九月采实,日干,"《新修本草》里就已经记载过,谓:"此草所在有之,"《本草图经》里就已经记载过,谓:"生长少室山谷,今蔡州(今河南汝南县)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长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五十茎,生长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经考其他诸家本草,未见有新说,从《本草图经》里就已经记载过,所附蓍实,蔡州蓍实图及《纲目》里就已经记载过,《植物名实图,为菊科植物高山着的全草为菊科植物高山着的全草。在中医上认为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解毒的功效和作用,在食用蜈蚣蒿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慎服。
蜈蚣蒿含有毒素,但毒性不强,需要谨慎服用。
蜈蚣蒿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华本草》上介绍蜈蚣蒿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解毒的功效。对感冒发热;头风痛;牙痛;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腹部痞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毒都有良好的作用。
蜈蚣蒿具有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用于风湿疼痛、牙痛、经闭腹痛、胃痛、肠炎、痢疾;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的功效。主要作用为用于风湿疼痛、牙痛、经闭腹痛、胃痛、肠炎、痢疾;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来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如何食用
蜈蚣蒿含有毒素,但毒性不强,需要谨慎服用辛、味道较苦,属于性味平和的一味中药材。属于有点小毒的药材,食用请注意适量蜈蚣蒿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每天本味药材用量在10-15克,把药磨成粉末,再用水冲后服用,每次1-3克。如果只是外用的,取适量本味中药材,煎煮后洗于患处或身体即可,或捣烂药材敷于患处,或感想末调敷于患处。食用举例:蓍草,《纲目》云:“按班固《白虎通》载孔子云:蓍之为言耆也。
禁忌
《中华本草》
孕妇慎服。
一、《贵阳民间药草》孕妇忌服。二、《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体虚及孕妇忌服。
概况
生境分部中药材植株生长于向阳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及灌丛间。各地广泛人工种植。
采收储藏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采收后就可以炮制药材了,继续了解蜈蚣蒿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茎、叶、花混合的段状。茎表面棕黄色略紫,密生柔毛,有顺向纵纹及纵沟,切面白色,中空。叶鞘卷缩,灰绿色或棕黄色,叶缘裂片细小如蜈蚣足。花呈半球形,枯黄棕色。气微弱,味微苦。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中华本草》
药材原始形态
高山蓍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具短根状茎。茎直立,有棱条,上部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叶片长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7-15毫米,栉齿状羽状深裂或浅裂,裂片线形,排裂稀疏,半抱茎,两面生长柔毛,下面毛密生,有腺点或几无腺点,下部叶开花期间常枯萎,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多数,花径5-6毫米,集生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总苞片卵形,3层,覆瓦状排列,绿色,草质,有中肋,边缘膜质,疏生长柔毛;边缘舌状花,雌性,5-11朵,白色,花冠长圆形,先端3浅裂;中心管状花,两性,白色,花药黄色,伸出花冠外面。瘦果扁平,宽倒披针形,有淡色边肋。开花期间7-9月,结果期间9月至10月。
禁忌
《中华本草》
孕妇慎服。
一、《贵阳民间药草》孕妇忌服。二、《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体虚及孕妇忌服。
药材原始形态
高山蓍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具短根状茎。茎直立,有棱条,上部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叶片长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7-15毫米,栉齿状羽状深裂或浅裂,裂片线形,排裂稀疏,半抱茎,两面生长柔毛,下面毛密生,有腺点或几无腺点,下部叶开花期间常枯萎,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多数,花径5-6毫米,集生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总苞片卵形,3层,覆瓦状排列,绿色,草质,有中肋,边缘膜质,疏生长柔毛;边缘舌状花,雌性,5-11朵,白色,花冠长圆形,先端3浅裂;中心管状花,两性,白色,花药黄色,伸出花冠外面。瘦果扁平,宽倒披针形,有淡色边肋。开花期间7-9月,结果期间9月至10月。
中药材别名就是同种药材不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