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国药典》里面关于金沸草的相关记录
拼音Jīn Fèi Cǎo
英文名HERBA INULAE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条叶旋覆花Inula linariifolia Turcz.或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割,晒干。
性状条叶旋覆花:茎呈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70cm,直径0.2~0.5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疏被短柔毛,有多数细纵纹;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叶互生,叶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5~10cm,宽0.5~1cm,先端尖,基部抱茎,全缘,边缘反卷,上表面近无毛,下表面被短柔毛。头状花序顶生,直径0.5~1cm,冠毛白色,长约0.2cm。气微,味微苦。
炮制除去杂质,略洗,切段,干燥。
性味苦、辛、咸,温。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降气,消痰,行水。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痰壅气逆,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外治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4.5~9g。外用鲜品适量,捣汁涂患处。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金沸草的相关记录
拼音Jīn Fèi Cǎo
别名金佛草、白芷胡(《分类草药性》),旋复梗、黄花草(《苏州本产药材》),毛柴胡、黄柴胡(《重庆草药》)。
出处《本经》
来源为菊科植物旋复花、线叶旋复花或大花旋复花等的茎叶。9~10月采收全草,晒干。
生境分部产江苏、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茎叶,长30~60厘米,茎表面黄褐色至紫黑色,基部具细纵纹及点状物。叶痕清晰,质坚实而硬,折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或成孔隙。叶片多脱落或破碎,残留的叶片,黑绿色,广披针形,向外卷缩,质脆。有时茎顶带有黄色的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旋复花地上部分含旋复花素。大花旋复花地上部分含大花旋复花素。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捞出焖润,切段,晒干。
性味咸,温。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肺、大肠二经。"
功能主治散风寒,化痰饮,消肿毒。治风寒咳嗽,伏饮痰喘,胁下胀痛,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鲜用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四川中药志》:"阴虚劳咳及温热燥嗽者忌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金沸草的相关记录
拼音Jīn Fèi Cǎo
英文名Inula lineariifolia Turcz.
别名金佛草、白芷胡、旋复梗、黄花草、毛柴胡、黄柴胡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欧亚旋覆花和线叶旋覆花
原形态旋覆花 本种与上二种的区别为:叶线状披针形,边缘反卷,基部渐狭,无小耳。头状花序,直径1.5-2.5cm;总苞片外面有腺,被柔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500m的山坡、荒地、路旁、河岸等处。
性状性状鉴别 (1) 旋覆花 茎呈圆柱形,长30-60cm,直径2-5mm,表面绿褐色或暗棕色,有多数细纵纹;质脆,断面黄白以,纤维状,髓部中空。叶互生,叶片披针形或长圆形,多破碎,绿黑色或绿灰色,基部渐狭,无柄,全缘或有疏齿;叶脉在背面隆起,中脉1条,侧脉8-13对。有时可见茎端生有扁于形的干燥头状花序,直径1-1.5cm。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1.旋覆花 地上部分含旋覆花次内酯(in-ulicin)[1],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2],旋覆花内酯(inuchineno-lide)A、B、C,欧亚旋覆花内酯(britanin),银胶菊素(tomentosin),4-表异粘性旋覆花内酯(4-epiisoinuviscolide),豚草素(ivalin),天人菊内酯(gaillardin),15-脱氧-顺,顺-蒿叶内酯(15-deoxy-cis,cis-artemisifolin)[3,4]。
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金沸草煎剂5mg/ml用原代人胚肌皮单层细胞培养法,表明 对单纯疱疹病毒(I型)有抑制作用[1]。1005全草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2]。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捞出焖润,切段,晒干。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归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散风寒;化痰饮;消肿毒;祛风湿。主风寒咳嗽;伏饮痰喘;胁下胀痛;可疮肿毒;风湿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鲜用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四川中药志》:阴虚劳咳及温热燥嗽者忌用。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止金疮血。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