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b
白苏子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白苏子的相关记录

拼音Bái Sū Zǐ

别名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

出处《饮片新参》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果实

原形态白苏(《本草图经》),又名:荏(《别录》),南苏(《滇南本草》),白紫苏、假紫苏(《生草药性备要》),家苏(《植物名实图考》),山紫苏、臭苏、犬屎薄、犬屎苏。

生境分部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产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果实,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圆锥体状,长径2.5~3.5毫米,短径2~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隆起的网纹。果皮质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微香,嚼之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主为亚麻脂和甘油三棕榈酸酯。全草含挥发油,袖中含l-紫苏醛、白苏烯酮、松茸醇和l-芳樟醇。

性味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下气,消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备注本品在四川、贵州等地与紫苏子同等使用,参见"紫苏子"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白苏子的相关记录

拼音Bái Sū Zǐ

英文名Fruit of Common Perilla

别名荏子、玉竹

出处出自1.《饮片新参》。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

原形态白苏,一年生直立草本,有香气,高0.5-1.5m,茎绿色,圆角四棱形,多分枝,除基部外,密生细长白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圆形,长3一9.5cm,宽2-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绿色而具毛,下面稍苍淡且有腺点;叶柄长10-45mm,密被白毛。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状;萼钟状,具5齿和10条脉纹,分2唇,外面有毛及腺点,内面喉部有长柔毛1圈;花冠白色,管状,2唇形,外面有毛,内面中部有毛1圈,上唇2浅裂,裂片较宽,先端略凹,下唇3裂,两侧的裂片半圆形,中裂片横椭圆形,向下折屈;雄蕊4,2强,稍伸出,花丝无毛,花粉囊2室;子房4裂,花柱无毛,稍伸出,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或灰白色,倒卵形,长约2mm,径约1.7mm。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

栽培1.气候土壤: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最佳。

性状干燥的果实,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圆锥体状,长径2.5-3.5mm,短径2-2.5mm。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隆起的网纹。果皮质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微香,嚼之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本品在四川、贵州等地与紫苏子同等使用,参见“紫苏子”条。

化学成分种子油含左旋紫苏醛(perilaldehyde),白苏烯酮(egomaketone),松茸醇(matsutake alcohol)和左旋芳樟醇(linalool)。种子中的脂肪油,主为甘油三亚油酸酯(linolein)和甘油三棕榈酸酯(palmitin),此外,种子中还含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

药理作用1.调血脂作用,白苏子脂肪油0.2g/kg、1.0g/kg连续20天给予高脂血症小鼠,可使其血清总胆固醇(TC)分别下降13.9%、29.7%。脂肪油以0.4g/kg、1.0g/kg给高脂血症大鼠口服,连续20天,显着降低大鼠血清TC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和HDL-C/LDL-C比值;降低血清三酰甘油(TG)作用较弱。对HDL-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改变其亚组分比例,提高HDL2-C/HDL-C和HDL2-C/HDL3-C比值。苏子油可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若与Mg合用作用更为迅速。苏子油富含α-亚麻酸(α-LNA).α-LNA在较显着才降低血浆总胆固醇 的同时,不产生胆固醇在肝脏的累积,而亚油酸有产生胆固醇在肝脏的累积作用。因此,富含α-LNA的苏子油比富含亚油酸的传统食用油对人体更有益。

性味辛;温;无毒

归经肺;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下气;消痰;润肺;宽肠。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注意久虚咳嗽,脾虚便滑者不宜。

各家论述1.《别录》: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体’一作‘髓’)。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白苏子油
下一篇:白苏叶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