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国药典》里面关于地锦草的相关记录
拼音Dì Jǐn Cǎo
英文名HERBA EUPHORBIAE HUMIFUSAE
别名奶浆草、铺地锦、铺地红、血见愁、卧蛋草、雀儿卧蛋、小虫儿卧蛋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地锦: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无臭,味微涩。
鉴别本品粉末绿褐色。叶表皮细胞外壁呈乳头状突起。叶肉组织中,细脉末端周围的细胞,放射状排列成圆形。非腺毛 3~ 8细胞,直径约14μm,多碎断。无节乳管中可见细小片状淀粉粒。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辛,平。
归经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痢疾,泄泻,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
用法用量9~2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地锦草的相关记录
拼音Dì Jǐn Cǎo
别名地联、夜光、承夜(《吴普本草》),地噤、地锦(《本草拾遗》),酱瓣草(《庚辛玉册》),草血竭、血见愁、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纲目》),扑地锦(《本草原始》),奶花草(《植物名实图考》),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福建民间草药》),斑鸠窝、天瓜叶、三月黄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江西民间草药》),奶疳草、红茎草(《浙江民间草药》),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四川中药志》),红丝草、小红筋草(《杭州药植志》),仙境草
出处《嘉佑本草》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的全草。夏、秋间采收。去根,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通常从根际成二歧分生为数枝,平卧地面,呈红色,通常无毛。叶2列对生:椭圆形,长5~10毫米,宽4~6毫米,先端圆,基部不等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绿白色;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深裂。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枝腋或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淡红色,边缘4裂;腺体4枚,椭圆形;雄花数朵和雌花1朵同生于总苞内;雄花仅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子房有长柄,3室,花柱3,2裂。蒴果扁卵形而小,有3棱,无毛。种子卵形。花朋7~8月。
生境分部生于田野路旁及庭院间。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类(槲皮紊等)、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叶含鞣质12.89%。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通乳。治菌痢,肠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湿热黄疸,乳汁不通,痈肿疔疮,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用0.5~1两);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复方①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暴干,为末,米饮服一钱。(《经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菌痢、肠炎及其他肠道传染病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地锦草的相关记录
拼音Dì Jǐn Cǎo
英文名Humifuse Euphorbia Herb, Herb of Humifuse Euphorbia
别名草血竭、血见愁草、血见愁、小虫儿卧单、铁线草、普瓣草、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扑地锦、奶花草、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斑鸠窝、三月黄花、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奶疳草、红茎草、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红丝草、小红筋草、仙桃草、莲子草、软骨莲子草、九龙吐珠草、地瓣草、粪脚草、粪触脚、花被单、铺地草被单草、星星草、斑雀草、多叶果、凤凰窝、龙头狮子草。
出处1.出自《嘉佑本草》2.《本草图经》:地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其苗叶细弱作蔓遍地,茎赤,叶青赤,中夏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今医家取苗、子用之。《神农本草经》络石条注中有地锦,与此同名而别是一类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及斑叶地锦的全草。
原形态1.茎纤细,近基部分枝,带紫红色,无毛。叶对生;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裂;叶片长圆形,长4-10mm,宽4-6mm,先端钝圆,基部偏狭,边缘有细齿,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绿色或淡红色。杯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浅红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长圆形,有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光滑无毛;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长约1.2mm,宽约0.7mm。花期6-10月,果实7月渐次成熟。2.斑叶地锦 本种与地锦草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叶片中央有一紫斑,背面有柔毛;蒴果表面密生白色细柔毛;种子卵形,有角棱。花果期与地锦草同。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平原、荒地、路旁及田间,为习见杂草。
栽培生物学特性 地锦草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蔽,较耐湿。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壤上栽培为宜。可与玉米间作。
性状性状鉴别 (1)地锦草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平展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无臭,味微涩。
化学成分1.还含香豆精类成分:东莨菪素(scopolet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阿牙潘泽兰内酯(ayapin)。又含棕榈 酸(palmit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没食子酸甲酯(methylgallate)和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多种体外抑菌试验方法证明本品鲜汁、水煎剂、水煎醇提物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施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地锦草注射液及地锦草去鞣质等的精提物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菌作用。本品所含的黄酮在体外具有较强的广谱抑制菌作用,于0.002-0.63mg/ml浓度时对20种常见致病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在0.005-1.25mg/ml时呈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005mg/ml,绿脓杆菌为0.32mg/ml,痢疾杆菌为0.16-0.63mg/ml。但黄酮与小鼠的全血、家兔红血球或血清共同孵育30分钟后,抗菌效力即大大减弱,但小鼠sc黄酮时,其尿液可具明显的抗菌作用。从地锦草中分得的没食子酸及槲皮素也有明显抑菌作用。此外,地锦草煎剂对钩端螺旋体有一定抑制作用。以0.125mg/胚的黄酮与病毒于体外混合后接种,或1mg/胚剂量先接种病毒后给药治疗,均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所致鸡胚感染有效。
毒性地锦草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给家兔灌胃(20g生药/kg)观察1周,或给大鼠灌胃(15g生药/kg)每日2次,连续16天,停药后观察1周,均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本品毒性小。地锦草片(水煎醇提物)给家兔ig20g/kgl次,观察l周或给大鼠ig15g/kg,1日2次,连续16天,停药后观察l周上述动物均未见有何异常表现。
鉴别理化鉴别 取上述药材粗粉各2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用石油醚抽取3次,将甲醇提取液浓缩至4ml,供以下实验:①将提取液滴在滤纸上,滴加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斑点加深为深黄色。取提取液2ml加入数滴浓盐酸及少量镁粉,溶液呈红色。(检查黄酮类)②将提取液滴在滤纸上,再滴加0.1%溴酚蓝溶液,立即在蓝色的背景上显黄色斑点。(检查有机酸)
性味味辛;性平
归经肺;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者可用15-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地锦,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