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蝇虎的相关记录
拼音Yínɡ Hǔ
别名蝇狐、蝇蝗、蝇豹(崔豹《古今注》)。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跳蛛科动物短螯蝇虎的全虫。
原形态体小,长约1厘米,全身被绒毛,背面有黑色或灰黄色的斑纹。头端有细小的口;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侧的前端,以2、2、4排成3列,第1列的2个单眼最大。头胸部呈四角形,下有附肢6对,第1对呈螯状,内有毒腺;第2对为脚须,如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其他4对为步足,粗短,跗节末端有爪2枚。腹部较狭,前腹有生殖孔及生殖板,尾端有疣状突起的纺锤突,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掖而抽丝。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徐顺之验方》云,调血脉,治跌打损伤;取蝇虎数个,研烂,好酒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蝇虎的相关记录
拼音Yínɡ Hǔ
英文名a kind of spider that feeds>别名蝇狐、蝇蝗、蝇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崔豹《古今注》:蝇虎,蝇狐也。形似蜘蛛,面色灰白,善捕蝇。
来源药材基源:为跳蛛科动物浊斑扁蝇虎的全体。
原形态浊斑扁蝇虎,雄蛛体长7mm,雌蛛体长9mm。全体有黑、褐及白色细毛混生。头胸部椭圆形,扁平,背面的底色黑,周围边缘为白色,腹面为褐色,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侧的前端,以2,2,4排列成3行,第1行的 2个单眼最大。螯肝基部无隆起。步足4对粗健,褐色,并有黑褐色浓斑,跗节末端有毛丛。腹部扁平,长椭圆形,背面有黄色、褐色的毛组成斑纹。腹面黄橙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稻区,捕食农田害虫及蝇类。
性味辛;温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活血通脉。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2-3个,捣烂,酒下。外用:适量,捣烂敷。
各家论述《纲目拾遗》:《徐顺之验方》云,调血脉,治跌打损伤;取蝇虎数个,研烂,好酒下。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