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野大豆藤的相关记录
拼音Yě Dà Dòu Ténɡ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崂豆的茎、叶及根。秋季采收。
原形态捞豆(《救荒本草》),又名:野毛豆(《百草镜》),鹿藿、饿马黄(《植物名实图考》),柴豆、野黄豆、山黄豆、野毛扁豆。
生境分部生长于田边、水沟旁。分布东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性味①《浙江民间草药》:"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健脾。治盗汗,伤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4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盗汗:野大豆藤一至四两,红枣一至二两。加糖煮,连汁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野大豆藤的相关记录
拼音Yě Dà Dòu Ténɡ
英文名Herb of Wild groundnut
别名野毛豆、鹿藿、 饿马黄、柴豆、野黄豆、山黄豆、野毛扁旦。
出处出自《浙江民间草药》;《救荒本草》:LAO豆,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茎蔓延附草本上,叶似黑豆叶而窄小微尖,开淡粉紫花,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极小。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的茎、叶及根。
原形态野大豆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细瘦,各部有黄色长硬毛。三出复叶,薄纸质,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1-2.5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有白色短柔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有黄色柔毛;小托叶,狭披针形,有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花萼钟状,萼齿5,上面2齿连合,披针形,有黄色硬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mm。荚果长椭圆形,长约3cm,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4颗,黑色。花、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800m的山野、路旁或灌木丛中。
性味甘;凉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敛汗;舒筋止痛。主盗汗;劳伤筋痛;胃脘痛;小儿食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12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未调敷。
复方①治盗汗:野大豆藤一至四两,红枣一至二两。加糖煮,连汁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②治伤筋:野大豆鲜根、蛇葡萄根皮、酒糟或酒。捣烂,烘热包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各家论述1.《救生苦海》:治痘毒,(野毛豆)连茎、根煅存性,研,麻油和敷。不同初起、日久,未溃、已溃。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