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材 > y
野苋菜

以下是《全国中草药汇编》里面关于野苋菜的相关记录

别名细苋、白苋

来源苋科苋属植物绿苋Amaranthus viridis L.,以全草及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1~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野苋菜的相关记录

拼音Yě Xiàn Cài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全草种子。夏、秋采收全草或根,鲜用或晒干;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茎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条棱,无毛,淡绿色至暗紫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厘米,宽1~3厘米,顶端钝圆而有凹缺,基部阔楔形,全缘;叶柄长1~3.5厘米。花簇生叶腋,后期形成顶生穗状花序;苞片干膜质,矩圆形;花被片3,细长圆形,先端钝而有微尖,向内曲;雄蕊3;柱头3或2,线形。胞果球形或宽卵圆形,略扁,近平滑或略具皱纹,不开裂。花期6~7月。

生境分部生于田野、路旁、村边。分布我国南北各地。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目赤,乳痈,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4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痢疾:鲜野苋根一至二两,水煎服。

临床应用治疗甲状腺肿大:取鲜野苋菜根、茎2两,猪肉2两(或用冰糖5钱),水煎,分两次饭后服。轻者1周,重者3周即可见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野苋菜的相关记录

拼音Yě Xiàn Cài

别名野苋、光苋菜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和反枝苋的全草或根。

原形态1.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茎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条棱,无毛,淡绿色至暗紫色,上部暗红带绿,平卧上升。单叶互生;叶柄长1-3.5cm;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cm,宽1-3cm,先端凹缺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或稍呈波状。花单性或杂性,花小;簇生叶腋或成顶生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干膜质,长圆形;花被片3,细长圆形,先端钝而有微尖,向内曲;雄蕊3;柱头3或2,线形,果熟时脱落。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或略具皱纹。种子环形,黑色至黑褐色,边缘具环状边。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庭园、路边等处。

性状性状鉴别(1)凹头苋主根较直。茎长10-30cm,基部分枝,淡绿色至暗紫色。叶片皱缩,展平后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cm,宽1-3cm,朱端凹缺,有1芒尖,或不显,基部阔楔形;叶柄与叶片近等长。稳状花序。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1.凹头苋 全草含苋菜红甙(amarantin)[1],叶含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malvidin-3-glucoside)和芍药花素-3-葡萄糖甙(peonidin-3-glucoside)[2]。

性味甘;性微寒

归经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主痢疾;腹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蜂螫伤;小便不利;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痢疾:鲜野苋根一至二两,水煎服。②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一两,水煎服。③治乳痈:鲜野苋根一至二两,鸭蛋一个,水煎服;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④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一至二两,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⑤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⑥治毒蛇咬伤: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服;或鲜全草一两,杨梅鲜树皮三钱,水煎调泻盐三钱服。(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 苏轼《物类相感志》:蜂叮痛,以野宽菜捣敷之。

临床应用治疗甲状腺肿大。取鲜野苋菜根、茎2两,猪肉2两(或用冰糖5钱),水煎,分两次饭后服。轻者1周,重者3周即可见效。

摘录《中华本草》

上一篇:野苎麻
下一篇:野苋子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