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鱼虱子的相关记录
拼音Yú Shī Zi
别名鱼鳖、鱼寄生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浪飘水虱科动物张氏鱼怪的全体。捕得有鱼虱子寄生的鱼后,自鱼胸鳍的白色囊中取出,炕干或晒干。
原形态体呈长卵形,阔而扁,无坚甲,全体乳白色;雌者长达30毫米,阔约15毫米;雄者较小,长4~10毫米,宽1~6毫米。头部复眼长卵形,黑色,有短触须2对,头下方有大颚1对,小颚2对。胸部发达,长而阔,共7节,前胸节包围后头部,后胸节包围腹的1~2节,胸肢共有7对。腹部萎缩成尾状,分5节;鳃足5对,成叶状,在尾节下方。
生境分部有鱼类的地方均有分布。
性味咸,寒,无毒。
功能主治治噎膈气逆,及胸前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1.5钱。
注意胃溃疡吐血者勿服。
复方①治噎膈气逆,胸前胀痛:鱼虱子、茴香虫。焙干研末,和酒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鱼虱子的相关记录
拼音Yú Shī Zi
英文名autoeciousness of fish
别名鱼鳖、鱼寄生、鱼怪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浪飘虱科动物张氏鱼怪等数种鱼怪的全体。
原形态1.张氏鱼怪,体长卵形,扁阔,无坚甲,乳白色。雌体长20-30mm,宽11-15mm;雄者长4-10mm,宽1-6mm。头部有黑色复眼1对,短触须2对,头下方有大颚1对,小颚2对。胸部发达,共7节,前胸节包围后头部,后胸节包围腹的第1-2节,胸肢共7对。腹部萎缩成尾状,共5节,鳃足5对,成叶状,生于尾节下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寄生于鱼类胸鳍后的特别囊内,不能自由游泳,幼虫可寄生于鱼的体表。
性状性状鉴别,全体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0-18mm,宽6-9mm。有的皱缩,触角多脱落,并带有残存的足。黄白色至褐色。背面有明显的棱。质脆,气腥。
药理作用鱼虱子对小鼠腹水癌及棱形细胞肉瘤生长,具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降逆开郁;活血止痛。主噎膈;反胃;胃脘疼痛;胸膈满闷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5g。
注意胃溃汤吐血者勿服。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