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药大辞典》里面关于槠子的相关记录
拼音Zhū Zǐ
别名株子(《饮膳正要》)。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或青椆的种仁。
原形态①苦槠又名:血槠(《纲目》),槠栗。
性味①《本草拾遗》:"味苦涩。"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注意《随息居饮食谱》:"气实肠燥者勿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以下是《中华本草》里面关于槠子的相关记录
拼音Zhū Zǐ
别名苦槠子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槠子,小于橡子,树如栗,冬月不雕。生江南。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栲、小叶青冈或青冈的种仁。
原形态1.幼枝无毛,枝条稠密;树皮灰褐色,小枝有棱。叶互生;叶柄长1.5-2.5cm;叶片厚革质,长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7-15cm,宽3-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有时略不对称,中部或上部有锐齿,侧脉10-14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银灰色,两面均光滑。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腋生,长8-15cm,雄花乳白色,有香味;雌花序穗状,腋生,单生于总苞内。壳斗球形或球形,全包或包果大部分,直径8-10mm,壳斗壁厚约1mm以内,苞片三角形,先端针刺形,排列或4-6条同心环带,外被暗色细毛,成熟时裂片;坚果圆锥形,柱头外露,直径1-1.4cm,果脐径7-9mm,有深色细绒毛。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杂木林中,与马尾松、青冈栎、甜槠、木荷等混生。
性味甘;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主泄泻;痢疾;津伤口渴;伤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注意《随息居饮食谱》:气实肠燥者勿食。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