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瘰疬发病情况多由三焦、肝、胆等经风热气毒蕴结而成,肝肾两经气血亏损,虚火内动所致,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慢性多因气郁、虚伤而发。这类病症常伴有愤怒忿郁,谋虑不遂,精神颓靡等症状,下面就跟药师来具体了解一下。
瘰疬,病名。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主要指颈部淋巴结结核。亦名鼠瘘、鼠疮、老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又名“历子颈”,“颈历”, “瘰历”。古人认为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 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病变可限于一侧,也可两侧同时发生,也有延及颔下,胸锁乳突肌前后和脏下等处的。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故名。
该病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侵扰,痰火结于颈 、项、腋、胯之间而成。多见于体弱的儿童。由于病因,部位不同,有“痰瘰”,“湿瘰”,“气历”,“筋历”等名称。
临床表现:初起一个或数个大小如豆粒的结块,以后渐大。其数增多,连接三,五个,甚至十余个。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能动,不作寒热,也不觉痛,日久微觉疼痛,结块互相粘连成片,其块按之不动;将溃时皮色渐红,质地较软,破溃后脓稀薄如痰,或如豆汁,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瘺管,故又名“鼠瘺”。相当于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等病。
治法: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后期以滋补肝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消毒饮。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可外用丹药或生肌散。如有空腔或窦道者,可用千金散药线以祛腐生肌,亦可手术将坏死部位切除。
病因病机
结核杆菌可通过淋巴或血行途径感染颈部淋巴结,鼻咽部、口腔、喉部结核多通过黏膜下淋巴回流感染到淋巴结,肺部结核则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淋巴结。而民间医者常说此病发病原因:病人由于常和家人或邻里之生气过多,脾气暴躁引起。
临床表现
1.初期
颈部核块如黄豆大小,一个或数个,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发生,皮色不变,质稍硬,表面光滑,不热不痛,推之能活动。
2.中期
核块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时数个核块互相融合成大的肿块,推之不能活动,疼痛。当进一步化脓时,则表面皮肤转成暗红色,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
3.后期
已化脓的肿块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管腔(表面皮肤较薄,皮下有向周围延伸的空腔),疮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黯,并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稠,肉芽变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按照局部病变可分为3期,但实际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时兼见两个或者三个阶段的病变。
病初起无全身症状,在化脓时可有低热,食欲不佳。后期破溃,若日久不愈,可导致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证见潮热,盗汗,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失眠,食欲不佳,苔少舌红,脉细数无力。大多数能治愈。预后一般良好,少数体虚的人可继发流痰。治愈后每因体虚或过度劳累而复发。
辨证施治
1.初期
(1)证候瘰疬初起如豆,单个或数个串生,不热不痛,皮色不变,推之能动,舌苔白,脉弦。
(2)治则疏肝养血、理气化痰。
(3)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2.中期
(1)证候瘰疬累累如串珠,皮核相亲,或融合成块,渐感疼痛,推之不移,或液化成脓,按之复指,舌苔薄黄,脉弦数。
(2)治则解郁化痰、托毒透脓,
(3)方药内托生肌散加减。
3.后期
结核溃破,脓水清稀,久则成瘘,经久不愈,低热盗汗,咳嗽,舌红少苔,脉细数。
(1)治则滋阴降火、益气养血。
(2)方药香贝养营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4饮食调理1.摄取优质蛋白质和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肉类、家禽、鱼类、蛋类、豆制品及奶类。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B、C、D的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配合一些大肉、蛋、等动物蛋白质。
2.不宜食用过多的脂肪,禁用海产品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忌食辛辣食物,禁烟戒酒。
结语:对于这类病症的治疗中医寮房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们要遵循医嘱,该忌的食物都应该忌,不要只根据自己的喜好不顾身体的安慰,等病症治愈什么都不用忌,这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