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香附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科莎草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块茎。
【药材历史考证】香附原名莎草根,其始载本草《名医别录》云:“生田野,二月、八月采。”《新修本草》云:“此草根中香附子,一名雀头香。大下气,除胸腹中热。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胜,大者如枣,近道者如杏仁许。”《本草图经》曰:“今近道生者苗叶如薤而,根如箸头大。”《本草衍义》曰:“莎草,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曰:“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所用香附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具椭圆形块茎。茎直立,锐三棱形,绿色,光滑无毛,高15~50cm,基部呈块茎状。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抱于茎上,棕色,常裂成纤维状。叶片长线形,长20~60cm,宽2~5mm。复穗状花序顶生,有3~10个辐射枝,排列成伞状,花深茶褐色,下有2~3枚叶状苞片;鳞片2列,排列紧密,暗血红色,卵形或长圆状卵形;每鳞片内有1花,雄蕊3枚,柱头3裂,伸出鳞片外,呈丝状。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具3棱,有细点。花期5~6月,果期6~9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长2~3.5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的毛须,并残留根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浅棕色。分泌细胞类圆形,直径35~72μm,内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5~8个细胞作放射状环列。表皮细胞多角形,常常有下皮纤维束及厚壁细胞。下皮纤维成束,深棕色或红棕色,直径7~22μm,壁厚。厚壁细胞类方形、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稍厚,纹孔明显。石细胞少数,类方形,类圆形或类多角形,壁较厚。
【药材理化鉴定】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放置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a-香附酮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苯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92: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深蓝色斑点;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放置片刻,斑点渐变为橙红色。
【商品规格】
光香附
统货:干货。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去净毛须。表面棕褐色、紫褐色,具光泽,有纵皱纹,通常有数个隆起的环节及残留的根痕。质坚硬,粉性足。断面淡褐色、灰白色或棕黄色。气芳香,叶微苦。大小不分。无杂质、虫蛀、霉变。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草丛中或水边潮湿处。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台湾、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饮片炮制】
1.香附:除去毛须及杂质,碾碎或切薄片。
2.醋香附:取香附粒(片),照醋炙法炒干。
【性能功用】辛、微苦、微甘,平。归肝经、脾经、三焦经。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内服:6~9g。水煎服。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