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珍珠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Dunder)、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 Lea或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

  【药材历史考证】珍珠,原名真珠。其始载本草为《雷公炮炙论》。《海药本草》云:“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真珠,是蚌蛤产,光白甚好,不及舶上彩耀。欲穿须得金刚钻也。”《本草图经》曰:“今出廉州(今广西合浦),北海(即渤海)亦有之,生珠牡。珠牡,蚌类也。”李时珍曰:“今南珠色红,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各随方色也。”

  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珍珠相符。珍珠自古以来就有海水、淡水产两类,品质以产于广西合浦的海水珍珠为好。

  【动物形态鉴定

  1.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重厚而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帆状翼,此帆状翼脆弱而易于折断。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前缘钝圆。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后背区有2道由结节状大突起组成的斜行粗肋。蚌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铰合齿发达,左壳有2个不同大小的拟主齿和2个长的侧齿;右壳亦有2个拟主齿和1个大的侧齿。壳顶窝不明显。前闭壳肌痕卵圆形,后闭壳肌痕浅,略成三角形。

  2.褶纹冠蚌与三角帆蚌主要区别特征:铰合齿不很发达,无拟主齿,贝壳的后缘向外伸展成为大型的冠状。

  3.马氏珍珠贝:贝壳两片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呈斜四方形,壳顶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稍小,背缘平直,腹边圆,边缘鳞片层紧密,末端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面暗褐色,同心生长轮纹极细密,成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在贝壳中部常被磨损,在后缘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贝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光泽强,边缘淡褐色。闭壳肌痕大,长圆形。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棒形,直径1.5~8mm。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现层纹。气微,无味。

  珍珠火烧后表面黑色,有爆裂声,并可见层层剥落的银灰色小片。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磨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粗、细两种类型的同心层环纹,粗层纹较明显,连续成环,层间距离在60~500μm之间;细层纹,有些部位明显,多不甚明显,间距不足32μm。海水珍珠的珍珠层厚0.1~8μm,淡水珍珠的珍珠层厚0.015~3μm。磨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以观察,可见珍珠特有的彩虹般光彩环,又称珍珠虹光环。断面应全部具同心层纹。

  【药材理化鉴定

  1.取本品粉末,加稀盐酸,即产生大量气泡,滤过,滤液显钙盐的鉴别反应。

  2.取本品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浅蓝紫色或亮黄绿色荧光,通常环周部分较明亮。

  【生境分布】三角帆蚌喜生活于水质清、水流急、底质略硬的湖泊及河流泥底或泥沙底的水域内;分布于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省。褶纹冠蚌生境与三角帆蚌相似,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等省。马氏珍珠贝生活于风浪较平静的海内湾,从底潮线附近到水深10m左右的沙泥、岩礁或石砾较多的海底;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等地的沿海。

  【采集加工】自动物体内取出,洗净,干燥。

  【饮片炮制

  1.珍珠:洗净,晾干。

  2.珍珠粉:取净珍珠,碾细,照水飞法制成最细粉。

  【性能功用】甘、咸,寒。归心经、肝经。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疮疡不敛。内服:0.1~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附注】密闭贮藏。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