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干姜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Willd.) Rosc.的栽培品种药姜的干燥根茎。因其主产于四川,又名川姜。据调查,在姜的主产区四川,干姜和生姜是两个栽培品种,品质不同,并且有各自不同的栽培方法。生姜的原植物栽培品种名菜姜,晒干后极易干瘪而不作药用干姜;干姜的原植物栽培品种名药姜,晒干后仍较坚实。
【药材历史考证】生姜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曰:“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两三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今四川、浙江、安徽境内)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本草纲目》曰:“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本草纲目》曰:“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又日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本品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革本,高0.5~1m。根茎横走,扁平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2列,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20~25cm,无毛,无柄;叶舌膜质,长2~4mm。总花梗长达25cm;花茎从根茎发出,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mm,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侧裂片卵形,长约6mm;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m;药隔附属物钻状,长约7mm。花期秋季,栽培者很少开花。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为不规则的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生境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广为栽培,主产于四川。
【采集加工】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饮片炮制】
1.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2.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饮片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总灰分不得过5.5%。
【性能功用】辛,热。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内服:3~9g,水煎服。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