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穿山甲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的鳞甲。

  【药材历史考证】穿山甲,原名鲮鲤甲,其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云:“鲮鲤,其形似鼍而短小,又似鲤鱼,有四足,能陆能水。出岸,开鳞甲,伏如死,令蚁人中,忽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于是食之。”《本草图经》:“鲮鲤甲,旧不著所出州郡,今湖、岭及金、商、均、房间深山大谷中皆有之。似鼍而短小,色黑,又似鲤鱼而有四足,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开鳞甲,如死,令蚁人中,蚁满便闭而入水,蚁皆浮出,因接而食之。……今人谓之穿山甲。”《本草纲目》曰:“鲮鲤状如鼍而小,背如鲤而阔,首如鼠而无牙,腹无鳞而毛,长舌尖喙,尾与身等。尾鳞尖厚,有三角,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舌诱蚁食之。曾剖其胃,约蚁升许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穿山甲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身体背面、四肢外侧和尾部被覆瓦状角质鳞片,头细,吻尖,眼小,舌长,无齿,趾(指)爪强健有力。全身的鳞片间杂有数根刚毛,颜面从下颌开始,过胸腹直至尾基以及四肢内侧无鳞而着生稀毛。两颊、眼、耳周亦被毛。四肢粗短,前肢比后肢长;前足爪长于后足爪,中间趾爪特别粗长,为挖掘的强劲工具。

  鳞甲颜色有黑褐色和棕褐色两种类型,以前者为多见。老兽的鳞片边缘,呈橙褐色或灰褐色,每一鳞片自基部始有纵纹,年龄越大纹数越短少。初生兽则鳞软色白,一月龄后渐次角化并变为褐色。鳞片形状大体有3种:背鳞呈阔棱形,较扁平;腹侧、前肢近腹内侧和后肢鳞呈盾状,鳞片中央有龙骨状突起,该突起亦随年龄而减少,老年个体几乎消失;尾侧鳞呈折合状。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大小不一,长宽各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宽端有数十条排列整齐的纵纹及数条横线纹;窄端光滑。内表面色较浅,中部有1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半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

  【药材显微鉴定】取本品粗粉约1g,加氯仿6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4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穿山甲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一丙酮(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醋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气微,味微甘。

  【药材理化鉴定

  1.水分取本品1g,精密称定,加水2ml,加热溶解后,置水浴上蒸干,使厚度不超过2~3mm,照水分测定法测定,不得过15.0%。总灰分取本品1g,依法测定,不得过1.0%。

  2.重金属 取检查总灰分项下的残渣,依法检查,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三十。

  3.砷盐取本品2g,加氢氧化钙1g,混合,加水少量,搅匀,干燥后,先用小火烧灼使炭化,再在500℃~600℃炽灼使完全灰化,放冷,加盐酸3ml与水适量使溶解成30ml,分取溶液10ml,加盐酸4ml与水14ml,依法检查,含砷量不得过百万分之三。

  【生境分布】栖息于丘陵山地的树林、灌丛、草丛等各种环境中,但极少在石山秃岭地带。掘洞穴居,昼伏夜出,能爬树游水,遇敌受惊时,将头裹在腹部,缩成一团。听觉视觉差,嗅觉灵敏。食物以白蚁为主,亦食黑蚁、蚁的幼虫和其他昆虫的幼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数量较多。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捕捉,杀死后置沸水中略烫,取下鳞甲,洗净,晒干。

  【饮片炮制

  1.阿胶:捣成碎块。

  2.阿胶珠:取阿胶,烘软,切成丁,照烫法用蛤粉烫至成珠,内无溏心。

  【性能功用】甘,平。归肺经、肝经、肾经。补血滋,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内服:3~9g,烊化兑服。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密闭贮藏。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