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成熟种子。蔻,由寇字演化而来。聚众匪盗为寇,寇有聚集众多之义。此草的果实外形似豆,内有众多种子聚集成种子团,故名草豆蔻。
【药材历史考证】豆蔻的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新修本草》云:“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开宝本草》注云:“此草豆蔻也。”《本草图经》曰:“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草豆蔻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高达3m。叶2列;叶片狭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0~65cm,宽6~9cm,顶端渐尖,并有一短尖头,基部楔形,两边不对称,全缘,边缘被毛,两面均无毛或叶背被极疏的粗毛;叶柄长15~20mm;叶鞘膜质,开放抱茎;叶舌广卵形,长5~8mm,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达20cm,花序轴淡绿色,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mm;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mm,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渐减少至无毛;花萼筒状,外被疏柔毛,一边开裂,先端3齿裂;花冠白色,筒长约8mm,内被长柔毛,3裂,裂片矩圆形,边缘稍内卷,具缘毛;唇瓣阔卵形,长35~40mm,顶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边缘放射的彩色条纹;雄蕊1,长约12mm;子房下位,密被淡黄色绢毛;腺体长1.5mm。蒴果圆球形,直径30~35mm,外被密粗毛,花萼宿存,熟时金黄色。种子多数。花期4~6月,果期5~8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内种皮为l列栅状石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革酸钙方晶和少数细小簇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
粉末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间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物,细胞多碎裂成不规则色素块。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灌丛边缘、草丛或密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等省区。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千,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能功用】辛,温。归脾经、胃经。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暖气呕逆,不思饮食。内服:3~6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