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蝉蜕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蝉科动物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蜕,有退之音、脱之义。该药材为蝉退脱的皮壳,故名蝉蜕。
【药材历史考证】本品原动物蚱蝉的始载本草《神农本草经》云:“生杨柳上。”《新修本草》引《名医别录》云:“壳名枯蝉,一名伏蜻。主小儿痫,女人生子不出。”此为蝉蜕入药的最早记载。《药性论》云:“蝉蜕,使,主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本草图经》曰:“本草所谓蚱蝉。其实一种。蝉类虽众,而为时用者,独此一种耳。又医方多用蝉壳,亦此蝉所蜕壳也,又名枯蝉。”《本草衍义》曰:“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始终一般声,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处,背壳坼蝉出。”《本草纲目》曰:“俱方首广额,两翼六足,以胁而鸣,吸风饮露,溺而不粪,……夏月始呜,大而色黑色者,蚱蝉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其“身与声皆大”、“大而色黑色者”等特征,与本品及其原动物黑蚱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体粗壮,长45~48mm,呈黑色,有光泽,胸腹两侧有白粉,体上被有金黄色短毛。头部(包括复眼)约与中胸背板前缘等宽或稍宽,头顶隆起,复眼一对,淡黄褐色,位于两侧。单跟3枚,红色,位于中央,排列成三角形。头部背面呈“品”字形排列。触角一对,刚毛状。前胸背板前宽后窄。中胸背板中央具“W”形的浅色斑,其两侧成两个狭长的沟,颜色较浅。中胸背板后端有“X”形隆起。为淡褐色,扁平,前后端较直。腹部7节,雄蝉腹部第1节间有发音器官,雌蝉同一部位有听器。前翅大,透明,只有基部为烟黑色。后翅小,基部1/3处烟黑色,端部2/3透明。翅静止时覆在背部如屋脊状。足3对,前足股节浅褐色,胫、跗节褐色。中足胫节两端黑褐色,中央浅褐色,后足胫节端部及跗节两端黑褐色,其余浅褐色。腹部9节。鼓膜盖黑褐色,边缘部分浅褐色,盾形,外缘斜形,内缘向末端倾斜,末端呈宽的钝角,伸达腹部第2、3节之间。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气微,味淡。
【药材显微鉴定】粉末特征:土褐色。①刚毛单细胞,具柄,多已碎断,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有三种类型:Ⅰ型多见,长约15~23μm,黄棕色或红棕色;Ⅱ型较少见,长达86μm,鲜黄色,细长,前段近2/3胞腔不明显;Ⅲ型可长达90μm,黄色或黄棕色,胞腔明显。②体壁碎片黄色,密布乳头状突起,刚毛基痕可见;有的表面平滑无乳头状突起而仅有刚毛基痕;有的则仅具乳头状突起而无刚毛基痕。③气管多破碎成环状或片状,无色,环纹细密。复眼碎片黄色,平滑,断面层状。④微纤维极细,淡黄色,细胞细小,长约31μm,少见。
【药材理化鉴定】取蝉蜕粗粉(40目)5g,加水50ml,置60℃水浴加热1小时,过滤,取滤液做如下实验:
1.取滤液1ml,加0.2%茚三酮的丙酮溶液3滴,沸水浴上加热5分钟,冷后呈紫色。(检查氨基酸和肽类)
2.取滤液5ml,加斐林试液10ml,沸水浴加热5分钟,放置,有红色沉淀生成。
3.取滤液1ml,滴加1%的三氯化铁试液,产生绿色沉淀(检查酚类)
4.取蝉蜕粉末0.2g,加10%硫酸5ml,水浴加热5分钟,趁热过滤,放冷,滤液中加入乙醚2ml振摇,静置后分取醚层,加入5%氢氧化钠溶液1ml,碱水层变红色。(检查蒽醌)。
【生境分布】多栖息于树上,以柳、杨、枫杨等树上最多,吸食树汁。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能功用】甘,寒。归肺经、肝经。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内服:3~6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干燥处贮藏,防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