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大蓟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 ex 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前者称大蓟草,后者称大蓟根。蓟,由髻字演化而来。髻,为妇女头上盘成圆形的发结。本植物花序形似髻状而较大,故名大蓟
【药材历史考证】大蓟的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与小蓟同条,名“大小蓟根”。《本草图经》云:“大蓟根,《本经》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苗高尺余,叶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当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时,并根作茹,食之甚美。……大蓟根,苗与此相似,但肥大耳。”《本草衍义》载:“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以此为异。”根据以上本草所述大蓟考证,与现今药用的大蓟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高30~150cm。块根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茎直立,具纵棱,被多细胞长节毛。基生叶羽状深裂或近全裂,长8~20cm,宽2.5~8cm,基部具翼柄,柄翼边缘具针刺及刺齿;侧裂片6~12对,宽狭变化极大,半椭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锯齿,和齿刺;基部以上的叶渐小,与基生叶同形,分裂,元柄,基部扩大,半抱茎;叶两面绿色,均疏被多细胞节毛或无毛。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直径3cm;总苞片6层,覆瓦状排列,背面具黑色粘腺,先端具刺;花两性,筒状,花冠红色或紫色,檐部5浅裂,与管部近等长。瘦果压扁,偏斜楔状倒披针形,长4mm,直径2.5mm,顶端斜截形;冠毛浅褐色,羽毛状。花果期5~8月。
【药材性状鉴定】大蓟草 茎呈圆柱形,基部直径可达1.2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有数条纵棱,被丝状毛;断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羽状冠毛灰白色。气微,味淡。
大蓟根呈长纺锤形,常簇生而扭曲,长5~15cm,直径0.2~0.6cm。表面暗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灰白色。气微,味甘、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壁木栓化,有时脱落。皮层较宽,紧靠内皮层处有类圆形分泌道,直径80~130μm,较密地排列成环;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断续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少数,放射状排列,周围常伴有木纤柬髓。薄壁细胞含菊糖。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非腺毛4~18细胞,顶端细胞细长而扭曲,直径约7μm,壁具交错的角质纹理。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林缘、灌丛中、荒地、草地、路旁或溪边。分布于河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
【饮片炮制】
1.大蓟草:洗净,润软,切段,干燥。
2.大蓟根: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3.大蓟炭:取大蓟段或根片,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能功用】甘、苦,凉。归心经、肝经。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内服:9~15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