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禹余粮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传说此矿石是古代大禹所余之粮化石,故名。
【药材历史考证】禹余粮与太一余粮原作两条,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在太一禹余粮下云:“太一禹余粮,……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名医别录》禹余粮条下云:“一名白余粮,生东海(今山东、江苏)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名医别录》生太一余粮条下云:“生太山山谷,九月采。”《本草经集注》在太一余粮条下云:“今人惟总呼为太一禹余粮,自专是禹余粮尔,无复识太一者。然疗体亦相似,仙经多用之……”《本草经集注》在禹余粮条下云:“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砂者为佳。”《新修本草》于太一(禹)余粮、禹余粮外,又增一石中黄子,云:“太一余粮及禹余粮一物而以精粗为名尔。其壳若瓷,方圆不定。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名石中黄子;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变赤,因赤渐紫,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余粮。今太山不见采得者。会稽(今浙江绍兴)、王屋(今山西中条山系)泽州、潞州(今山西晋城、长治)诸山皆有之。”《本草图经》在禹余粮条下曰:“今惟泽、潞州有之……,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并有禹余粮图,示一打破的瘤状体,具甲壳层,并含有粉末。《本草衍义》云:“子当作水,……太一余粮者则是兼石言二者也。今医家用石中黄,只石中干者及细末者即便是。若用禹余粮石,即用其壳。”这是针对石中黄子的“子而言。
根据以上本草考证,禹余粮与太一禹余粮外形如鸡、鸭、鹅卵有甲壳重叠,中有黄色或紫色粉末,禹余粮与太一禹余粮的区别主要是精粗不同。而石中黄子也与此相似,但其中间含有黄水。三者实为一物,与本品相符。
【矿物形态鉴定】褐铁矿Limonite以针铁矿为主组分,针铁矿Goethite [FeO(OH)]晶体结构属斜方晶系,内部为链状结构,含不定量吸附水的称水针铁矿[FeO(OH)·;nHz0];并可含纤铁矿Lepidocrocite[FeO(OH)]、水纤铁矿、水赤铁矿(Fe2 03·;nH20)及含水的二氧化硅、粘土矿物等混合物;其化学成分因产地而异,块体的不同部位亦不均一。形态为不规则隐晶质块体或分泌体、结核;肉眼见不到针铁矿晶体,或在甲壳层中有纤状微晶。纯净处黄、褐黄、黄褐至褐色(因胶凝体含水星而异)。条痕淡黄色至黄褐色。含水赤铁矿处带褐红、红色;富锰土质或锰、钴等杂质处带褐黑、褐紫色;富二氧化硅或黏土部位或壳层灰白色、灰黄色。表面多凹凸不平或覆有粉末状褐铁矿,呈半金属光泽或土状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或见甲壳层、纹层等结构,显示出不同色调及断面形态。硬度为2~5或1~4。致密平整处硬度近于小刀,疏松处低于指甲;但可磨花指甲及硬币。相对密度3.3~4.3。无臭、无味,嚼之无砂粒感者为好。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相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无味,嚼之无砂粒感。
【药材显微鉴定】反射偏光镜下:矿物成分由水针铁矿(是褐铁矿主要组成成分)、石英、长石、岩屑等碎屑组成。外壳褐铁矿含量较中心部少。
水针铁矿:反射光下呈胶状结构,蜂窝状构造;反射色为灰白色;略见非晶质,反射率17%(伏黄);粒径约为0.01mm,集合体则为0.1mm;蜂窝空铁部分为粘土质和石英充填。
碎屑粒径一般为0.05~0.1m,呈棱角状,半接触式的胶结。胶结物主要是粘土质、碳酸盐和铁质等。
【药材理化鉴定】
1.取本品粉末0.1g,加盐酸2ml,振摇,静置,上清液显铁盐的鉴别反应。
2.取本品粉末少许,置于试管中,密闭,在火焰上加热,有小水珠附于试管壁的上方。
【生境分布】褐铁矿是分布很广的含铁矿物之一。主要形成于地表风化壳中。较纯净的是Fe(OH)3水胶溶体被搬运、再沉积于岩石空隙中可在沼泽中聚沉的水胶凝体;它们老化形成的褐铁矿或呈分泌体、结核,或呈致密块状体产出;大量(成层)堆积的多夹杂硅质、粘土质。主要产区有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此外,少数地区有以黏土岩及含石英、方解石的赤铁矿等作为禹余粮使用者,均为禹余粮的伪劣品种,应注意鉴别。
【采集加工】采挖时,除去杂石及泥土。
【饮片炮制】
1.禹余粮:除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
2.煅禹余粮:取净禹余粮,打碎,照煅淬法煅至红透。每禹余粮100kg,用醋30kg。
【性能功用】甘、涩,微寒。归胃经、大肠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崩漏,白带。内服:9~15g,煎汤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于患处或调敷。孕妇慎用。
【附注】置干燥处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