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中药材名】莱菔子
【莱菔子的来源鉴别】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萝卜子。李时珍释其名曰:“菘乃菜名,因其耐冬如松柏也。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菔,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
【本草品种考证】莱菔原名芦菔,又名温菘。其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云:“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叶不中啖。”《新修本草》云:“莱菔根味辛,甘,温,无毒。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陶谓温菘是也。……俗呼为萝卜。”《日华子本草》云:“萝卜,平,能消痰止咳,……子,水研服,吐风痰。”《本草图经》曰:“凡人饮食过度饱,宜生嚼之,佳。子,研水服,吐风涎甚效。”并附有“莱菔”图。李时珍又曰:“圃人种莱菔,六月下种,秋采苗,冬掘根。春末抽高薹,开小花,紫碧色。夏初结角,其子大如大麻子,圆长不等,黄赤色。五月亦可再种。其叶有大者如芜菁,细者如花芥,皆有细柔毛,其根有红、白二色,其状有长、圆二类。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现今药用莱菔子及其原植物相符。同时还可得出结论,莱菔子入药的始载本草为唐代《日华子本草》。
【植物形态鉴别】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100cm。直根肉质肥大,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外皮绿色、白色或红色;茎直立,有分枝,无毛,稍被粉霜。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大头羽状半裂,长8~30cm,宽3~5cm,顶裂片卵形,侧裂片4~6对,长圆形,有钝齿,疏生粗毛;上部茎生叶长圆形,有柄或近无柄,有锯齿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或粉红色,直径1.5~2cm;花梗长5~15mm;萼片4,长圆形,长5~7mm;花瓣4.倒卵形,长1~1. Scm,具紫纹,下部有长5mm的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上位。长角果圆柱形,长3~6cm,宽10~12mm,在相当于种子间处缢缩,并形成海绵质横隔;顶端喙长1~1.5cm;果梗长1~1.5cm。种子1~6个,卵形,微扁,红棕色,有细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莱菔子的性状鉴别】本品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
【莱菔子的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外为1列类方形的表皮黏液细胞;下皮细胞l列切向延长巨大,薄壁性;栅状细胞1列,棕红色,高10—20um,宽约llum,其侧壁和内壁增厚,木化,色素层细胞颓废,内含红棕色物质。内胚乳细胞1列,扁平,内含糊粉粒。子叶发达,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莱菔子的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少量,置试管内,加氢氧化钠1小粒,置酒精灯上灼热,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5%盐酸溶液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遇新制的醋酸铅试纸,则显有光泽的棕黑色。
2.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1~2滴使溶解,加上项剩余的滤液1~2滴,即显紫红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为常见食用蔬菜之一。
【采集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饮片炮制】1.莱菔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照清炒法炒至微鼓起。用时捣碎。
【性能功用】辛、甘,平。归肺经、脾经、胃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内服:4. 5~9g,水煎服。
【附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