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鉴别方法

【简述】

川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用于头痛、胸胁痛、经闭腹痛、风湿痛等病症。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

【产地分布】

主产四川灌县、崇庆县,产量大、质量优,销全国并出口。

【采收加工】

平原栽培5-6月采挖,山地栽培8-9月采挖,挖取全株,除去茎苗及泥土,晾干或炕干后撞去须根,忌日晒。

【性状鉴别】

1、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其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可见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环纹,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气浓香,味苦辛、微回甜,稍有麻舌感。

2、川芎片为不规则的片状,形如蝴蝶者,习称“蝴蝶片”,直径1.5-7cm;切面光滑,黄白色或灰黄色,具波状环纹或有隐现不规则的筋脉纹,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油室);周边黄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整齐,多深缺刻,有时可见须根痕、茎痕及环节;质坚硬。

3、酒川芎形如川芎片,色略深,偶见焦斑,略有酒气。

【规格等级】

商品常分坝川芎和山川芎等规格,坝川芎分4等。

1、坝川芎

一等:呈结节状,质坚实。表面黄褐色,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麻舌。无空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每1000g 44个以内,单个的重量不低于20g。

二等:每1000g 70个以内,余同一等。

三等:每1000g 70个以外,大个空心的也属此等,无苓珠、茎盘,余同一等。

2、山川芎

均为统货,呈结节状,体枯瘦欠坚实,表面褐色,断面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麻舌,无苓珠、苓盘、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长圆形、卵圆形及肾形,脐点呈点状或条状,少数呈叉状;复粒少数,由2-4分粒复合而成。木栓细胞较多,深黄色,呈多角形或长方形,壁甚薄,微呈波状弯曲。簇状结晶直径约20um,常数个纵向相接成行;遇50%硫酸呈针状或短杆状硫酸钙结晶析出。

【理化鉴别】

1、荧光检查

横切片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亮淡紫色荧光,外皮显暗棕色荧光。

2、化学定性

取干燥细粉约1g,加石油醚(30-70℃),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氢氧化钾的饱和溶液2滴,显紫红色(检查不饱和内酯类)。

3、光谱鉴别

本品四甲基吡嗪水溶液在295nm波长处有大吸收。

4、薄层色谱

取粉末乙醚浸液,以川芎嗪作对照,点于中性氧化铝薄层板上,用石油醚- 氯仿(1:1)展开,用碘化铋钾试液喷雾显色,应显相应的橘黄色斑点。

5、灰分检查

总灰分不得过6.0%。

【伪品及易混品】

1、伪品

四川金佛山以及贵州湄潭所产的川芎,其原植物均为藁本,用其根茎。外形为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灰黄褐色,皱缩,有明显的茎基痕及疣状突起的根痕,并有少数须根残存。质坚实。清香气较淡薄。

2、其他品种

(1)茶芎:为伞形科植物抚芎Ligusticum sinense Oliv.cv.chaxiong.Miss的根茎。主要栽培于江西的九江地区。江西民间用之与茶叶一起泡开水饮用,故名“茶芎”。可治疗感冒头痛。呈扁圆形结节状团块,顶端有乳头状突起的茎痕,在根茎上略排成1行。香气浓,味辛辣、微苦,麻舌。本品销至湖北、湖南、安徽、贵州等地。

(2)东川芎:为伞形科植物东川芎Cnidium offcinale Makino的根茎。栽培于吉林延边地区,东北少数地区应用,在日本作川芎入药。

此外,川芎为四川特产药材,各地虽多引种栽培,但因土质气候不同,形态多变,根及根茎产品多枯瘦细小或拔节过桥。

川芎多在山区育种而在平原栽种。其种子来源于山川芎茎秆的结节(芎苓子)。当立秋季节,采收山川菜时,将其茎秆的结节运到山上育种,到来年立秋,取下芎苓子后剩下的根茎“母子”,即“山川芎”。这种川芎呈疙瘩状,表面显著凹凸不平,质硬,油性小,加工后质地枯燥,不丰满,故有“山疙瘩”之名。立秋在平原栽培的川芎,一直长到翌年小满成熟时采收的即为“坝川芎”(即川芎)。抚芎(非江西的抚芎),即立春采挖上山育种的未成熟的川芎,所以干燥后内心不充实,外表不如坝川芎丰满,内色黄褐,常有空心,质量低劣。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