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鉴别方法

【鉴别中药材名】桂枝

【桂枝的来源鉴别】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本植物在古时主产于广西桂林一带,故名肉桂。其嫩枝入药,名桂枝。

【桂枝的历史考证】桂枝一药见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其主要方剂有桂枝汤、桂枝附子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及小建中汤。以上四方中的桂枝药名后均加注有“去皮”。桂枝的始载本草《新修本草》云:“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新修本草》又云:“古方亦用木桂,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与菌桂同,惟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肌理粗虚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谓牡桂云:“叶狭长于菌桂叶一二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肉中皱起,肌理虚软,谓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药中以此为善。其厚皮者名曰木桂。二月八月采皮,曰干之。”《本草别说》云:“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人治上焦药用也。”《本草别说》又云:“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处亦不中用。”李时珍谓牡桂曰:“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本草备要》曰:“色紫、肉厚、味辛甘者,为肉桂,入肝肾命门。去粗皮用,其毒在皮,去里外皮,当中心者,为桂心,人心。枝上嫩皮,为桂枝,入肺、膀胱及手足。”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桂枝即肉桂的嫩枝皮。《伤寒论》所加注的“去皮”和《新修本草》所述的“削去上皮”,均是指除去其枝皮的表层栓皮(表皮)。至于古代本草所载的“柳桂”,才是带皮的嫩枝,即现今所用的桂枝。

【植物形态鉴别】参见肉桂的“肉桂植物形态鉴别”项。

【桂枝的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桂枝的显微鉴别】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嫩枝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木栓细胞3~5列,内1列细胞外壁增厚。皮层有油细胞及石细胞散在。中柱鞘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并伴有纤维柬。韧皮部有分泌细胞及纤维散在。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2列细胞,含棕色物;导管单个散列或2至数个相聚;木纤维壁较薄,与木薄壁细胞不易区别。髓部细胞壁略厚,木化。射线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

【生境分布】参见肉桂的“生境分布”项。

  【采集加工】春、夏二季剪下嫩枝,除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

【饮片鉴别】本品为类圆形、椭圆形的片或不规则形的段。皮部红棕色,表面有时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类圆形或略呈方形。

【性能功用】辛,甘,温。归心经肺经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内服:3~9g,水煎服。本品辛温助热,易伤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密闭保存。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