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的功能。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孪等病症。漏芦价格查询
【来源】
1.祁州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的干燥根。
2.禹州漏芦:为菊种植物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的干燥根。
【产地与分布】
1.祁州漏芦:主产河北、山西、辽宁,此外,山东、陕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亦有分布,以河北产量大,销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2.禹州漏芦:主产河南、湖北、安徽等省,此外,四川、云南、贵州亦有分布,以安徽、湖北产量大,销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
【鉴别要点】
祁州漏芦主要特征有四:一是根呈倒圆锥形,老根裂成较大的块片状;二是深棕色、极粗糙,有菱形网状裂纹;三是根头稍膨大,顶端有众多白色茸毛;四是质轻脆,断面有裂隙,气特异,有败油气,味微苦。
而禹州漏芦则为圆柱形、土棕色、具纵皱;根头稍膨大,顶端有许多棕丝状物,故有“漏芦戴斗笠”的俗谚;质坚韧,断面纤维状,有黄白色与黑色相间的放射状条纹,气无,味微涩。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漏芦味苦咸寒。主皮肤热、恶创、疽痔、下乳汁……一名野蓝。生山谷。”
2.梁·《名医别录》:“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3.陶弘景曰:“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4.唐·苏恭曰:“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之荚,大如箸许,有四五瓣,七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其鹿骊,山南谓之木藜芦,有毒,非漏芦也。今人以马蓟似苦荚者为漏芦,亦非也。”
5.宋·苏颂曰:“今汴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茎叶似白蒿,花黄有荚,茎若箸大,房类油麻而小。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相差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单叶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千。海州者花紫碧,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青而细,又类葱本,黑色,淮甸人呼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虽别,而叶颇相类,其根生则肉白皮黑,干则黑如玄参,七八月采花阴干用。所说与秦州、海州所图漏芦花叶及根颇相近,然彼人但各漏芦,不曰飞廉也。”
6.明·李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芺,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有根。今闽中所谓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乃真漏芦也。余见飞廉下。”
7.清·《本草从新》:“出闽中,茎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
【快速鉴别】
1.祁州漏芦:根呈倒圆锥形,常折为数段,老根甚至裂成较大块片,K10~30cm,直径1~3cm。表面深棕色,极粗糙,外皮常剥落,并有不规则纵沟及菱形网状裂纹;根头部稍膨大,顶端常见白色光亮的丝状毛茸,偶见叶柄残基,近根头部有时可见裂洞;质轻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分离,断面呈不整齐片状,多数中央有星状裂隙,外层深棕色,内侧为黄白色,靠近裂隙部亦为深棕色;气特异,具败油气,味微苦。
2.禹州漏芦:根呈长圆柱形,稍扭曲,长10~30cm,直径0.5~1.5cm,表面土棕色,具纵皱纹,根头部稍膨大,偶有分枝,顶端有许多棕色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载斗笠”之称;质稍坚韧,折断面粗纤维状,有灰白色与黄白色条纹,呈放射状间隔排列,无气,味微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