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的鉴别方法

犀角为珍贵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之效。为温热病常用要药;亦为“乙型脑炎”等急救药“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的主要原料。

【来源】

犀牛分亚洲犀和非洲犀两大类。

一、亚洲犀

1、印度犀:为犀科动物印度犀(又名大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属陆栖大型兽类。形略似牛,体形粗壮庞大,身长3m多,皮肤坚硬而厚,全身除尾与耳外均无毛。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均具盾状摺。皮灰黑而略带紫色具凸点。前后肢均三趾。头大,耳长,眼小,鼻孔大。雌雄的鼻头均生一角,粗而不长,一般长30~40cm,长达60cm。黑色坚硬。

2、爪哇犀:为犀科动物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全形近似印度犀,但体形较小。皮肤也具厚摺,身上背部三条摺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具独角,角长20~24cm。

3、苏门犀:为犀科动物苏门犀(又名双角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Fischer)体形小,身长2.5m,身上多毛,呈黑色或褐色,皮粗厚,外披硬毛。雌雄均生双角,一前一后纵列而生。雄角细长(长达82cm,一般50~70cm),雌角甚短(前角长约13cm,后角不过5cm)。

二、非洲犀

1、白犀:为犀科动物白犀(又名方吻犀)Rhinoceros simus Cottoni 体型大,重2~3t。身长4~4.3m。吻阔,上吻方形。雌雄均生双角,前角长可达167cm,后角长达33~47cm;雄犀前角基部方形,雌犀的角较细。

2、黑犀:为犀科动物黑犀(亦名双角犀)Rhinoceros bicornis L.本种体重1500kg左右。皮肤无摺,皮灰黑色,略带褐色。上唇尖长而突出。雌雄均生双角,前角长而后曲,后角短而垂直。

【产地与分布】

亚洲犀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我国云南等处。非洲犀的白犀多分布于乌干达一带,黑犀多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东南部。

【鉴别要点】

1、亚洲犀角(暹罗角)与非洲犀角(广角)的主要区别:暹罗犀角顶端细长而圆。底盘龟背形(前窄后宽),有天沟、地岗、马牙边;广角顶端细而稍扁,底盘圆形,无天沟、地岗、马牙边。暹罗角质较脆,用刀轻劈即开,纹纵直,丝粗;广角质较坚硬,不易劈开,劈开后有坚实粘连的细丝,微显弯曲。

2、与伪品的区别:用聚乙烯仿制的形状近似真品,但不显自然生长的形态,劈开,即可看出包藏的铁质杂物;牛角伪造的小犀角,可见水波状层纹。

3、犀角片的区别:正品犀角片,多为镑片,片型菲薄,弯曲光滑,具芦花色芝麻点,手搓之易碎,清香,无腥气;广角片,切面较致密,坚韧,不具芝麻点。伪品多为牛角切成,切片可见波状层纹及分层裂痕。

【名典鉴别】

1、梁·《名医别录》曰:“生永昌及益州。”

2、陶弘景曰:“今出武陵、交州、宁州诸远山。犀有二角,以额上者为胜。……又有牜孛犀,角甚长,文理似犀,不堪入药。”

3、唐·苏恭云:“牜孛是雌犀,文理腻细,斑白分明,俗谓之斑犀。服用为上,入药不如雄犀。”

4、宋·《图经本草》曰:“犀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为上,黔蜀者次之。犀似牛,堵首,大腹,痺脚,脚有三蹄,色黑。好食棘。其皮每一孔皆生三毛。顶一有或云二角或云三角。谨按郭璞《尔雅》注云:犀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亦有一角者。《岭表录异》曰:犀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一在鼻上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而今人多传一角之说,此数种俱为栗纹,以纹之粗细为贵贱……。”

5、寇宗奭曰:“川犀,南犀纹细,乌犀有纹显露,黄犀纹绝少,皆不及西番者,纹高,雨脚显也。”

6、明·《本草蒙筌》曰:“犀角,黔蜀虽生,南海为上。首类猪顶仅一角,腹若牛足每三蹄。其皮一孔三毛,色黑好食棘叶。分贵贱系以栗纹。造器者煮熟弗效,采新者性烈方佳。”

7、李时珍曰:“犀出西番、南番、真南、交州诸处。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种,又有毛犀似之。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水犀出入水中,为难得。并有二角,鼻角长而额角短。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无之。兕犀即犀之牜孛者,亦曰沙犀,止有一角在顶,文理细腻,斑白分明,不可入药。盖牯角文大,而牜孛角文细也。洪武初,九真曾贡之,谓之独角犀,是矣。”

【快速鉴别】

一、亚洲犀类

1、暹罗角:多呈圆锥形,稍向后弯曲,大者高约34cm左右。底盘可放平,底部四周有凸凹不平形如马牙的环边,俗称“马牙边”,高约3.4cm。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上部渐细,顶端钝圆发亮稍显鬃眼状圈点。角前面有一纵深而长的凹沟,俗称“天沟”。“天沟”下部相对的底面上突出的凸岗,俗称“地岗”。底盘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俗称“龟背盘”;底盘向内陷的窝子布满细孔,俗称“砂底”。概括它的特征是:“天沟、地岗、马牙边、龟背盘、沙底明显”;纵剖面为顺纹,无绞丝。上部乌黑,底部色浅,周边灰白色。

2、云南犀角:底盘较小而稍薄,形似马蹄。天沟、地岗不明显,砂底亦较细,马牙边不明,上端细长稍弯,中部有纵裂纹,亦呈乌黑色。纵剖面亦显顺纹,无乱丝。

3、西藏犀角:底盘长圆形,上端较短,有天沟无地岗。其他与罗角相似。

4、小犀角:又名“蘑菇头”。为苏门犀顶生小角。底盘多呈圆形。高3.4~7cm,顶端圆形,似“小馒头”。有密集的圆形鬃眼,无天沟、地岗、马牙边;底部窝子很浅,有砂底。纵剖面丝顺直较粗,无绞丝。色灰黑或浅黄棕色。

二、非洲犀(广角)类

1、广角个:又名柱角、天马角、兕角。其特征是:底盘圆形,窝子浅,沙底不明显,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底部四周有粗毛,有的可见火燎痕。无天沟、地岗马角边。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纵剖面亦多顺纹,但有绞丝。

2、边角:多纵锯两边,断面稍光滑,绞丝多而细腻。中间灰黑色,四周青白色或黄白色,半透明。

3、广角瓣:为加工器皿锯下的不规则块片。余同边角。

康美商城养生保健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