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的鉴别

【简述】

山柰,又名沙姜,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具有散寒温中、消食止痛的功能,用于胸脘胀满、腹中冷痛、寒湿吐泻、风湿关节痛等病症。

【来源】

为姜科植物山奈Kaempferia galanga L.的根茎,山奈属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单个或数个相连,绿白色芳香。叶2.4,贴地生长,近无柄,叶片近圆形或宽 卵形,长7.20cm,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绿色,有时叶缘及先 端紫色,幼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或于下面被疏长柔毛,干叶在上面可见红色小点;叶 基具苞状退化叶,膜质,长圆形,长1.5cm。穗状花序自叶鞘中抽出,有花5.12朵,晨开午谢;小苞片披针形,绿色,花冠裂片窄披针形,白色,蒴果,花期8、9月。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多为栽培(CT1-15-1)。

【产地分布】

主产广东、广西,此外,云南、福建亦有分布,销全国,多作调料品用。

【采收加工】

春末冬初,地上茎叶枯萎时,挖取两年生的根茎,洗净泥土,横切 成片,用硫黄熏一天后,摊于蓆上晒干。忌火烘,否则色变黑并失去香气。

【商品规格】

统装。

【性状鉴别】

1. 原药材

形状: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CT1-15-2)。

颜色及表面:表面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根痕或残存须根。

质地:脆,易折断。

断面:切面类白色,粉性,常凸起,习称”缩皮凸肉”。

气味:气香特异,味辛辣。

2. 质量标志

以色白、粉性足、饱满、气浓厚而辣味强者为佳。

【显微鉴别】

1. 组织特征

油细胞胞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

2. 粉末特征

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

【理化鉴别】

1. 化学定性

(1) 取粉末2g,加乙醚10ml,浸渍3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5%香草醛硫酸溶液1-2滴,显紫红色。

(2) 取粉末2g,加乙醇1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0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3%碳酸钠溶液1ml,加热3分钟,放冷后,加重氮苯磺酸试液1-2滴,溶液显红色。

2. 薄层色谱

取粉末适量,用石油醚提取,回收石油醚,提取物用甲醇稀释至约10倍量,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醋酸乙酯(85:15)或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距14cm。前者用10%磷钼酸乙醇液显色;后者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呈现5个斑点。

【伪品及易混品】

苦山柰

为姜科植物苦山奈Kaempferia marginata Y. H. Chen的根茎。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外皮黄褐色,有根痕。横切面类白色。质脆,易折断。味苦(CT1-15-3)。

  •  标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