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牡蛎的产地分布与鉴别方法

牡蛎为较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滋肾水、涩精、敛阴固阳、止虚汗的功能。用于虚劳烦热、遗精、盗汗、泻痢、瘰疬结核、崩漏带下等病症。

来源 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a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orsse的贝壳。

产地与分布

1.长牡蛎: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沿海地区。

2.近江牡蛎: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3.大连湾牡蛎:分布于山东、辽宁、河北、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鉴别要点 长牡蛎、近江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的主要特征是:长牡蛎为长条形,长度可达35cm,鳞片坚厚呈层状、质硬,断面层状洁白、味微咸;而近江牡蛎则多呈类圆或卵圆形,鳞片呈同形环状,层层相叠;大连湾牡蛎则为类三角形,鳞片稍坚呈水波状。三者形状迥异,较易区分。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牡蛎味咸平。一名蛎蛤,生池泽。”②梁《名医别录》曰:“牡蛎生东海池泽,采无时。”③陶弘景曰:“今出东海,永嘉、晋安……十一月采,以大者为好。其生着石,皆以口向上。举以腹向南视之,口斜向东,则是左顾。出广州南海者亦同,但多右顾。”④雷学攴曰:“有石牡蛎、头边皆大,小夹沙石,真似牡蛎,只是圆如龟壳。”⑤五代韩保·曰:“又有蜉蛎,形短,不入药用。”⑥宋苏颂曰:“今海旁皆有之,而通、泰及南海、闽中尤多。皆附石而生,魂?相连如房,呼为蛎房。晋安人呼为壕莆。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渐长,有至一二丈者,崭岩如山,俗呼壕山。每一房内有肉一块,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来,诸房皆开,有小虫入,则合之以充腹。海入取者,皆凿房以烈火逼之,挑取其肉当食品,其味美好,更有益也。海族为贵。”⑦明李时珍曰:“南海人以其蛎房砌墙,烧灰粉壁,食其肉谓蛎黄。”⑧清《本草从新》:多言功用主治,未及形态。仅言“肉名蛎黄,味美且益人,为海上品。”

快速鉴别

1.长牡蛎:壳大型、坚厚,长条形或长卵圆形,背腹缘几乎平行,一般壳长为壳高3倍;壳长:左壳30~35cm右壳22~33cm。壳高:左壳9.5~lOcm,右壳8.5~9.5cm。右壳较平如盖,壳外面鳞片尖厚,自壳顶向后缘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但趋向愈合,无纵褶;壳面平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有脊或无;壳顶两侧无小齿。闭壳肌痕大,呈蹄形,瓷白、紫棕色或黄色等,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左壳稍凹或很深,壳外面鳞片较右壳更粗大,但形状相同;壳内面顶部具宽大而长的韧带槽,长度为宽度的2倍以上,颜色与右壳相同。无臭,昧微咸。

2.近江牡蛎:贝壳大形,坚厚,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形不等。壳长:左壳13~24cm,右壳12~24cm。壳高:左壳9~15cm,右壳8.5~14cm。右壳较左壳小,略扁平,壳外表环生同心状鳞片,形状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一至二年生个体鳞片扁平薄脆,有的呈游离状,二至数年个体鳞片平坦,有的在后缘起伏或微波状;多年生个体鳞片完整,层层相叠,坚厚如石。壳面具灰、青、紫、棕等色彩。壳内面白色,边缘有的具灰紫色,无齿,闭壳肌痕大,肾形或半圆形,紫黑色,位于中部背侧。左壳较右壳大、厚,同心鳞片与右壳类似,但层次少。壳内面白色,有的周围呈灰紫色。

3.大连湾牡蛎:壳大型,中等厚,壳顶尖,自壳顶至后部逐渐扩张近三角形。壳长:左壳9~14cm,右壳8.5~13cm。壳高:左壳4~6.5cm,右壳4~6.2cm。右壳较扁平呈盖状,壳外面环生同心状鳞片,近壳顶部的趋向愈合,其他部分的鳞片,稍竖起呈水波状。壳面淡黄白色,间有小块紫色斑。壳内表瓷白色,有光泽,无齿,脊强壮,闭壳肌痕大,类圆形或心脏形,黄紫色,位于中央背侧。左壳外颜色与鳞形同右壳,但自壳顶部射出数条明显的放射肋,肋上的鳞片更显坚厚竖起。壳内微凹,颜色与闭壳肌痕与左壳相同。

4.密鳞牡蛎:为牡蛎科动物密鳞牡蛎Ostrea dlensclamellosa Lischke 的贝壳。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大而坚厚,一般呈圆形、卵圆形,也有近似三角形或四方形的。两壳壳顶旁有耳突或无,左右壳大小相近。壳长:左壳7~14cm,右壳6.5~13.5cm。壳高:左右壳均为6~12cm。右壳平坦,壳顶部鳞愈合,较平滑,其他部分鳞片密,舌状、薄而脆,似覆瓦状排列;自壳顶放射若干条不明显的放射肋,使鳞片和贝壳边缘成波纹状,壳面以灰色为主杂以紫、褐、绿色。壳内面瓷白色,有珍珠样光泽,边缘有棕褐色波状鳞片层,壳顶两侧常有一列小齿,5~8个,以右壳背缘的小齿明显;闭壳肌痕大,呈肾形,位于中部背侧,肉色或黄褐色,壳顶有紫褐色韧带。左壳外面环生坚厚的同心鳞片,自壳顶中央部位放射出粗大明显的肋,壳缘有粗大的锯齿,壳面为紫红色或灰青色;壳内面凹,壳顶侧也有小齿,但不甚明显,周缘呈波浪状。壳内面颜色与闭壳肌痕等与右壳同。

5.褶牡蛎:又名僧帽牡蛎。为牡蛎科动物褶牡蛎Ostrea plieatula Gmelin.的贝壳。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小型、薄而脆,多呈三角形,壳长:左壳5~6cm,右壳5~5.5cm。壳高:左壳3.5~4.5cm,右壳3~4cm,右壳较左壳小,平如盖。壳外面具多层同心环鳞片,稍呈水波状,幼小个体鳞片末端边缘常伸出舌状凸片或尖的半管状棘,成长的大型个体棘渐减少。壳顶两侧无小齿,脊不明显,闭壳肌痕近圆形或卵圆形,黄褐色,位于背部后方。左壳甚凹,顶部附着面相当大,有明显的放射肋,鳞片层次较少,渐趋愈合,壳面颜色较左壳淡。壳内表灰白色,前凹陷较深,壳后缘有数个锯齿。

6.日本牡蛎:为牡蛎科动物日本牡蛎Ostrea nippons Seki.的贝壳。分布于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大型,重而厚,多呈三角形。右壳较左壳小、平,多为紫色。壳面具多层同心环状鳞片,鳞密而重叠,其上有纵皱纹。壳内面白色或黄白色,周缘多少带紫褐色,闭壳肌痕大,半圆形或肾形白色,位于背侧中部,壳顶两侧无小齿,脊不甚明显。左壳凹下较深,顶端附着面小,鳞片较重叠。壳内面与右壳内面同色。

7.围褶牡蛎:为牡蛎科动物围褶牡蛎Ostrea cincumpita Pilsbrg的贝壳。分布于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中等型,大约10cm左右,多呈长三角形。右壳外面同心环状鳞片重叠,鳞片有纵皱。壳内面白色或黄白色,闭壳肌痕大。圆形、白色,位于背侧中部,壳顶两侧有条形小齿,脊不甚明显。左壳外面具同心环状鳞片,排列较右壳略稀,在边缘部鳞片层次有时也有较多的重叠。壳内面颜色与右壳相同,壳顶两侧也有小齿。

8.覆瓦牡蛎:为牡蛎科动物覆瓦牡蛎Ostrea imbricata lam.的贝壳。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小型,呈四方形,薄而脆,耳突大,二壳大小几相等。右壳由上隆起,壳长与壳高几相等。壳面鳞片愈合,自壳顶射出放射肋数条,肋上生有粗大而脆的管状棘,壳面白色带淡紫色。壳内面白色有时边缘为紫红色,肌痕巨大,近圆形。壳顶两侧各有一列不明显的长条形小齿。左壳较平坦,以壳顶端较小部分附着,其余各部分与右壳相同。壳内面白色,前凹陷或有或无,铰合面宽,韧带槽近似角形。

  •  标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